小学生近视(为什么小学生近视率这么高)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呈现高发、低龄化、严重化趋势。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青少年视力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比2019年上升11.7%,小学生近视率上升15.2%。在世界范围内,近视也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眼病。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世界上有26亿近视患者,其中3.12亿是19岁以下的儿童。东亚地区近视发病率高。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早、发病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制约了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长远目标的实现。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组建了课题组。2020年,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选择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高中、初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000余份,对该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近60%
通过数据分析,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
之一,总体上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比例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样本中58%的中小学生近视,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近视。近视方面,大部分学生(58%)在300度以下,38%在300-600度之间,4%在600度以上(高度近视)。
其次,近视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调查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比例分别为31.3%、64.9%和79.3%。从小学到高中,高度近视的比例从1.2%上升到7.6%。
第三,从学校所在地看,中小城市学生近视率高于大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地级市学生近视率(69%)高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学生近视率(56%)。这可能是因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医疗技术更先进,资源更丰富,让近视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治疗。
第四,从学校类型来看,私立学校学生近视率高于公立学校。调查数据显示,私立学校学生近视率(74.0%)比公立学校(55.7%)高18.3个百分点。
中小学生近视主要有四个原因。
据课题组分析,中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之一,近视的发生和预防是长期的、累积的,不容易引起重视,存在误区。
近视是一种慢性眼病,视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因为近视的危害不容易马上察觉,可以通过戴眼镜来控制,所以社会对近视的危害认识不够,对其预防不够重视。
虽然近视是一种慢性病,但它是有害的。近视通常伴有散光、青光眼等症状。高度近视有很多并发症,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增加了学生成年后患白内障的概率。严重时会导致失明。近视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会造成持续的矫正费用,加重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家长预防近视存在误区。在一些家长看来,近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通过戴眼镜来预防。而框架眼镜只起到矫正作用,对近视没有作用。不合理的配镜会加重近视。有些家长认为“激光手术可以一劳永逸”,但激光手术只能矫正视力,达到摘掉眼镜的目的,不能治愈眼底病,不能降低失明的风险。另外,近视矫正手术属于医疗美容手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近视不是病的误解。
第二,学业压力大,让学生用眼不科学。
目前学习成绩仍然是学生评价和升学的主要指标。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激烈的教育竞争。在课业压力下,学生课内外负担沉重,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一、作业时间过长,使眼睛长时间集中在书本、电子设备等近距离物体上。《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施方案》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课题组研究数据显示,超过60%的小学生和近70%的初中生作业时间超过要求。
第二,学习时间挤压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眼睛无法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放松。学生长时间呆在室内学习,接触自然光的机会变少。课题组的研究数据显示,78%的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接触自然光的机会减少。尤其是在老城区,学校空间的不足制约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比如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生均活动空间太小的情况。76%的中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到标准,眼部肌肉长时间不能放松,导致视疲劳,增加近视风险。
第三,校园近视防控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的用眼需求,需要足够数量的眼科医生进行专业指导。虽然早在2014年,中国每5万人就已经有1.13名眼科医生(2018年该数字为1.5名),超过了小康国家每5万人应有1名眼科医生的世卫组织要求。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门急诊需求,医疗专业人员无法在校园近视防控上投入更多时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至2018年,眼科医生负担不断加重,平均每名医生门诊量从2714人次增加到2787人次。专注于近视防控的眼科医生占全部眼科医生的比例不到10%。医疗资源紧张,专家资源有限,专业医护人员没有太多精力进入校园开展预防工作,校园近视防控缺乏专业指导。
然而,专业医务人员的缺失给了无良商家可乘之机。目前社会资源参与校园近视防治的动机复杂,容易误导学生和家长,过度治疗。比如,研究表明,预防蓝光与视疲劳、近视防控没有直接关系,但一些医疗企业为了盈利,夸大电子屏幕上蓝光对视力的危害,以此来推销“防蓝光膜”。
第四,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医学研究一直没有定论。
目前,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光照、睡眠、饮食等)的影响机制。)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问题尚未完全阐明。二是研究成果与防治近视的手段脱节,研究结论不能直接转化为防治近视的有效措施。
应对中小学生近视的五项措施
研究小组建议:
首先,开发眼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资源。,我们将开发一个与每个学校相匹配的眼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要抓住近视防控的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眼健康教育。初中、初中、中考、高考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的三个增长高峰期。在这些生长高峰期,学生学习时间更长,读书更多,运动更少,因此需要系统的课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眼健康教育。
第二,促进医学院之间的合作,为校园近视防控提供专业指导。
推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建设健康校园。其中,医院承担近视的普及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就近提供眼保健服务,学校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各项近视防控工作。课题组建议,首先,加强对教师、家长等非专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近视防治知识,帮助学生及时筛查近视症状,进行有效干预。同时,鼓励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合作,在师范专业开设视力健康管理等课程,增加师范生的近视防控知识。其次,推进区域眼科医学人才联合培养。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为驱动力,发挥北京、上海等地医学专家资源优势,加强中小城市基层眼科医生继续教育、交友、优秀资源在线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机制和 *** 支持等手段,加强基层近视防控专家的技术指导。
第三,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形成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中国模式。
中医药在防控近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耳针、中药熏蒸等中医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裸眼视力,对低度近视青少年安全有效。要积极推动学校与区域中医院结对子,在校园内普及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药食同源的保健健身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中医防控近视的优势和特点。学校配合临床验方、饮食验方、养生验方、经络 *** 验方等。由中医开具,并结合各种户外活动,全面调节青少年视力,从而为世界近视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第四,借助科研院所,可以对近视进行更精准的研究。
首先,深化青少年近视相关项目的研究。教育科研院所可与医疗卫生机构、高校成立联合课题组,加强对青少年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近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易发病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用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更有效的近视防治方案。其次,发挥智能设备在近视研究中的作用。通过智能手环、光线记录仪等设备,可以更精确地监测距离、睡眠时间、光照情况,对学生的视力和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
第五,强化学校和家庭的主体地位,构建视觉友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近视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预防朋友和优秀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级防控和长期防控。学校和家庭是主要阵地。研究小组建议,首先,应该引导学校建立一个视觉友好的校园环境。建立由校长、分管校长、班主任、校医院医生、社区眼科医生、家长等组成的视力健康管理小组。,并细化其职责;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优化体育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建立视觉友好的教室环境,如改善室内照明条件,提供可调节高度的桌椅;建立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动态监测不同时期青少年视力发育变化情况。此外,我国女大学生学习时间高于男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低于男大学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大学生。可以结合“春蕾计划”,加大对女学生近视的综合防控指导。
其次,督促家长履行近视监测责任。减少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优先开展家庭体育,督促青少年经常参加课余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利于视力发展的小球类运动,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多吃牛奶、水果、绿叶蔬菜;增加睡眠时间,帮助青少年放松眼部肌肉,缓解视觉疲劳。
最后, *** 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网信等部门的合作,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科学认识近视防治,避免受到虚假广告的攻击;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为收到屈光发育档案的学生提供便捷服务,方便家长及时查询孩子的视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