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张学良之女张闾瑛与陶鹏飞在美国结婚。大家都震惊她竟然嫁给了无名无权的陶鹏飞。
张学良也一直反对这门亲事,因为在他看来,陶鹏飞与自己女儿不是“门当户对”的。
此前有人为国民党元老派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说媒,但被张闾瑛一口回绝了。还说过:宁愿嫁给布衣也不嫁给名门。
那么,为什么张闾瑛不愿嫁入名门,反而欣赏布衣出身的陶鹏飞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张闾瑛不顾父亲的反对,依旧完成了婚礼?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败退,张学良被转移到了台湾,一直处在国民党的严加看管下,张闾瑛想见父亲,可是却苦于没有门路。
她的母亲于凤至是张学良的第一任妻子,自从到了美国之后,一直思念着张学良。张闾瑛看着母亲思念成疾于心不忍,一有多余时间,总要到母亲那亲自照料。
于凤至在张闾瑛的照顾下病情慢慢转好,但是此后的十几年里,蒋介石从未放松对张学良的监禁。
直到1961年的一天,张闾瑛与陶鹏飞得知台湾华裔圈要举办一个讨论会,觉得这是一个见父亲的机会,便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会议期间,蒋介石得知张学良的后人到台湾想要见张学良,想到当初被张学良逼着抗日的情景,他至今仍觉得脸上无光。所以下令不许任何人见张学良。
得知父亲就在眼前却不能相见,张闾瑛夫妇另寻他径。他们利用媒体,诉说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借助舆论的力量逼迫蒋介石让他们父女相见。
很快张闾瑛夫妇就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蒋介石对关押张学良的决心十分坚定,即使遭到口诛笔伐也不松口。
就在张闾瑛苦恼之际,她想到了父亲的好朋友张群,便去请他帮忙。张群被张闾瑛的情感打动,凭借着他在国民党内的威望,又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去蒋介石那里替她求了情。
蒋介石终于松了口,但只给张闾瑛夫妇很短的探视时间。
那天,张闾瑛与陶鹏飞备好礼品,向张学良关押的地点走去。父女俩终于相见,而此时距离上一次相聚已经过去了整整27年。
望着饱受监禁之苦的父亲,张闾瑛一时控制不住竟哭了起来,见到女儿,张学良的眼里也充满了泪水。
张闾瑛向他讲述着分别后的经历,张学良静静地听着,两人脸上都是久别重逢后的笑容。有着女儿的陪伴,张学良格外的开心。
张闾瑛看着一直站在父亲身后的赵四小姐,也渐渐明白了什么。不过在难能可贵的相聚里,这些都不重要。
探视时间很快就到了,张闾瑛被看守人员强硬驱离。回到美国,她对母亲报了父亲的平安,但没有谈及赵四小姐的事情。
毕竟前不久,她的两个弟弟闾玗、闾珣相继在美国离世,于凤至对此伤心了很久。
为了转移对父亲的思念,张闾瑛重拾了对绘画的兴趣。陶鹏飞宠溺的陪她到美国的各个画展参观,参加多个画展大赛,拜访绘画名师。
过了几年稳定生活后,在1964年的一天,张闾瑛听说母亲常常一个人在房间里,很少外出活动,心里不安,以为是有什么变故,便来到母亲这里看望。
在母亲的桌子上,有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很显然是父亲寄来的。张闾瑛定睛一看,竟是一份离婚协议书。
虽然张闾瑛早就知道父亲的心已经到了赵四小姐那里,但看着依旧对父亲念念不舍的母亲,还是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生气。
张闾瑛给父亲写了很多信索求答案,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结婚的信息。这一度让张闾瑛十分不理解。
张闾瑛害怕母亲被这件事情打击,就亲自到家里照顾于凤至的日常起居。刚开始母亲依旧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随着张闾瑛每天的陪伴,于凤至心里好受了很多,也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后面还给父亲写信去祝福他和赵四小姐。
张闾瑛也慢慢释怀了,对于这件事也不再过问,只是对父亲的联系不如以前那样频繁了。
陶鹏飞把张闾瑛的状态看在眼里,为了让她开心,时常拉着她去看张闾瑛感兴趣的绘画。
当得知大画家张大千居住到美国之后,陶鹏飞多次请求上门拜访,终于在1968年,陶鹏飞联系到了知名画家张大千。
他为张闾瑛讨来了张大千创作的一幅《伊吾闾瑞雪图》,哄得张闾瑛眉开眼笑。
他们就这样一直在美国生活着,可岁月不饶人,张闾瑛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1990年,一张于凤至病危的通知书递到了张闾瑛手里,她难掩心中的悲伤,想着要陪伴母亲到最后一刻。
于是她辞去一切工作陪伴在母亲身边,于凤至自知时日无多,但她还有一个遗愿,那便是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和张学良合葬。
张闾瑛十分悲伤地写信询问父亲的意思,但却得到他死后要与赵四小姐合葬的回复。而不久后,于凤至逝世于美国,墓碑上写着:张于凤至之墓。
张闾瑛望着母亲的合葬墓,悲伤不已,母亲去世前心心念念的父亲,终究还是没有来。
然而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于凤至去世两个月后,张学良就被台湾当局释放了。
而他到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于凤至墓前看望。张闾瑛一直陪着他,触景伤情,伤感不已。
陶鹏飞在此期间也一直陪着岳父,两人谈起于凤至这些年在国外的生活,让张学良感叹不已。
回想起于凤至对他们夫妻俩的支持,陶鹏飞眼里也有了泪光。
而他和张闾瑛的相识,则是因为1933年,张学良带着她们母女四人去到了欧洲考察。
那时张闾瑛就有留学的想法,到了意大利,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她向张学良说了留学的事情。
不过张学良总以不安全、没人照顾为由拒绝了她,于是张闾瑛只好转而向母亲求助。
最终张学良同意了,但没有让她一个人留在意大利,而是让于凤至与张闾瑛姐弟三人都留了下来。
张学良临走前,还托付自己的朋友,意大利外交部长的儿子照顾她们母女四人,然后只身回了国。
只是那时谁也不知道,此次分别竟让她们与张学良27年不曾相见。
在意大利留学两年后,1935年,意大利公然承认伪满洲国,支持日本。这让张闾瑛十分气愤,因为她的爷爷张作霖,就是死于日本人之手。
不久后,张学良让母女几人搬到英国,张闾瑛还在临走之际表达了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正义言论,而意大利的加入更是不正义的。
几经转折,母女四人到达了英国,张闾瑛也得以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她认识了那个陪伴她一生的男人陶鹏飞,两人一见如故,不久就坠入了爱河。
此时的英国依旧处于战火中,他们互相陪伴,陶鹏飞的成熟和关心也让张闾瑛更加坚定了她自己的选择。
张闾瑛在英国度过了自己20岁的生日。有一天,她从学校回来的路上,发现有几个人鬼鬼祟祟的跟在她身后。
她很警觉的立马往家跑去,但是到家后,跟踪她的那些人迟迟没有离去,反倒围住了他们的房子。
她正想问于凤至,便看到母亲在暗暗哭泣。经过询问才得知,张学良被蒋介石抓捕了,而那些跟踪她的就是国民党的特务。
自从西安事变以来,张闾瑛很是佩服父亲。然而蒋介石一经释放就立马关押了父亲。
于凤至哭过后,便想着回去照顾张学良。她嘱托张闾瑛照顾好弟弟们,又把家中事宜安排妥当,便回到了中国。
张闾瑛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她一边留在英国继续自己的学业,一边时常写信回去,却总收不到回信。
这段时间,她要照顾几个弟弟,又要继续学习。陶鹏飞心疼她,一直留在她身边帮她分担这一切,二人感情也愈加好。
没过多久,于凤至寄来一封回信,上面写道:汝父及吾安好,勿念。
这才让张闾瑛悬着的心渐渐放下来,国民党虽然继续监禁父亲,但父亲却无性命之忧。
后来,张闾瑛与陶鹏飞辗转到美国继续深造。最终也在美国定居,只是二人的婚姻一直没能得到父亲的同意,便一直没能结婚。
到了1940年,于凤至因为伤病要来美国治疗,张闾瑛便早早的与陶鹏飞到机场接母亲。当看到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憔悴样子时,母女俩都哭了。
此后张闾瑛二人多次到母亲身边照顾她。看着陶鹏飞忙前忙后,于凤至心里满意,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女婿。
但张学良还是想把女儿嫁给有权势的家族,于凤至不想女儿步自己的后尘,便在1941年自己做主,让张闾瑛与陶鹏飞结婚。
他们相识了这么久,终于能光明正大的相守了,也算是了却了几年来的心愿。张学良知道后,眼看木已成舟,便只好给她们送去了祝福。
他们的爱情很美满,然而想到于凤至最后也没能等到张学良,张闾瑛就很难过。但是她也不忍心责备头发花白的父亲,毕竟他身不由己,大半生都在牢狱里度过。
送走张学良后,张闾瑛望着他佝偻的背影,忍不住从记忆的角落里搜索出他年轻时的模样。
1916年,15岁的张学良,迎来了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儿张闾瑛。她的出生让张家喜不自胜。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亲自为她取名,翻来覆去仔细考虑过后,决定以闾英来为她命名。后来随着弟弟们的出生分别取名闾珣、闾玗、闾琪,张闾英也改为了张闾瑛。
张闾瑛的幼年备受关注,于外她是奉系大军阀张作霖的孙女,于内她是张家新一代的第一人,自出生以来就备受家人们关爱。
出生于优秀家庭的张闾瑛从起点就比他人要好许多,她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加之受母亲于凤至的影响,从小就能说会道。
这让爷爷张作霖很是喜欢,他一有时间就抱着张闾瑛到处玩耍,也在重要场合多次带出介绍。
当听到他人夸耀张闾瑛时,他便显得十分开心。这让张作霖也越来越疼爱这个孙女,即使后面有其他子孙的出生,对张闾瑛的关爱也没有减少。
相较于爷爷张作霖的关爱,父亲张学良的“关心”就要少一点。
这并不是张学良不喜爱这个女儿,而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加之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时才15岁,正是青春期的时候。所以结婚不久就与赵四小姐关系亲密。
也因此张学良经常不在家中,对张闾瑛的陪伴就相对较少。但是张学良也是十分疼爱张闾瑛的,为她买了许多衣物与小物件,也和人经常介绍他爱女张闾瑛。
那时张闾瑛常常看见母亲在房间偷偷地抹眼泪,年少的她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长大才知道于凤至对张学良的爱有多深刻。
军阀战争开始后,张学良便进入了张作霖的奉军进行战斗。家里就只剩于凤至与张闾瑛和弟弟们,张闾瑛与张学良的见面机会就更少了。
那时中日矛盾也愈发激烈,1928年,张闾瑛12岁的时候,日本人策划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害死了。
消息传到张闾瑛这里,最爱她的爷爷被日本人杀害了,她难过了许久。
这让张闾瑛对日本人十分的厌恶,曾多次抱着张学良的腿,让他给爷爷报仇。
年龄稍大之后,便进入学校学习,在国仇家恨的影响下,张闾瑛学习越发认真。
在学校,她成绩优异,精通好几门语言,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她,对自由愈发渴望。当时她的老师建议她去外国留学,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她也十分向往。
1931年,15岁的张闾瑛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出国了。并就出国问题多次与父亲张学良交谈,但张学良都以年龄太小没同意。
而且此时的张学良为中原大战头疼不已,日本人也对东北虎视眈眈,他根本抽不出心思对待张闾瑛的事情。
这让张闾瑛十分不满,她跑到于凤至那里哭诉,但母亲总是为父亲着想,此时的张闾瑛尚未明白母亲为何向着他那“花心”的父亲。
后来她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但是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也老了。
而她自己,也在和心爱的人相守74年后离世了。
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在人生关头选择了没有背景的陶鹏飞,完全没有大家世族的架子,最后与陶鹏飞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如今107岁的张闾瑛,依然和丈夫定居美国,安然度过晚年。
在人生中,坚持自己的想法尤为重要,不要随波逐流。因为外部环境终究是暂时的,只有自己问心无愧才是长久的。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