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哲学著作,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该书几乎包含了阳明先生所有哲学思想。
《传习录》上卷包含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阳明先生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中卷中,阳明先生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中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读该书,浅获以下三点体会:
一为修心。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二为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三为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