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一个村,准备写一些跟村子相关的故事,想着从哪入手呢?果断找到熟悉村情村况的人,特别是经历过历史的老人,但是遗憾的是,老人讲出来的东西很是零散,不成系统,整个逻辑性欠缺,内容不完整,整理起来有点困难。于是在想如果有一个熟悉村子情况,有心又有写作的水平人,那这一篇文章就好做多了。
想起以前悟过的一个道理,“月光下的芦花”这种场景确实很美,但是在乡下农人眼里这种场景就是普通生活的场景,并没有特别之处,也不值得述说书写,更难以用文字描述出来。与苏轼《石钟山记》中所说的“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有同类之意,而感情丰富的文人却不经常见此场景。形成一种知者不能言,言者不知的两难局面。
从知到行,这是一个过程。首先是知,如何认识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人生在世,浮浮沉沉,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在哪?短处在哪?哪些事情于自己而言是最有天赋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这是对自己认知的范畴;怎么挖掘自己的长处,如何补短,有哪些措施能挖掘潜能,这是从知到行的中间一步,又叫计划;按照计划,通过习惯或者控制自己的欲望来逐步实现目标,施行计划,这是比知更困难的一步,可以叫做“行”,你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养成一个好习惯吗?不可能,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知已经很难了,行更难,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天赋,做不到知行合一,大部分人都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浑浑噩噩地走完一生。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不知道王阳明在提倡知行合一的时候是怎么讲的(这又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想了解却畏惧古文,懒散不读书),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做到几点,一是立志,首先要定目标,比如想成为个什么样的人。二是要提高认知,为更好地认识自己,必须多读书,了解心理学、性格方面的书籍,或者多读经过历史检验的古典经典名著小说。三是要做好计划,在什么地方改进,怎么改进,多长时间能改进。四是做好实施,每天完成多少,怎么坚持,这最困难。五是常回头看,常省己身,看看效果,这也很重要。
总之,知行合一最是难,如果能做到了,离成功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