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奇怪了:自己花钱请老师在家教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合规?孩子想多学点儿知识难道还有错?
教育部于2023年9月12日发布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并且将于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还真够迅速的,估计也就只留了个退费的时间。
细则我截了部分下来,特别第十八条:
教育部53号令 图片来源:教育部
我通读了一遍,以前很多没有明确的事项这次非常明确了,比如上门家教等等。简单说,教培只要涉及到收费,几乎就违规,无论在家还是在咖啡厅,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多人还是哪怕只一人。
处罚力度也不小,还特别强调“属于中小学在职教师且培训内容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处罚从严从重。
为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看远一点还真一头雾水。
教育部53号令 图片来源:教育部
我通读了一遍,以前很多没有明确的事项这次非常明确了,比如上门家教等等。简单说,教培只要涉及到收费,几乎就违规,无论在家还是在咖啡厅,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多人还是哪怕只一人。
处罚力度也不小,还特别强调“属于中小学在职教师且培训内容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处罚从严从重。
为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看远一点还真一头雾水。
其实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初,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说校外机构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真正的原因就是“他们太强了,疯狂的补习最终造成了反噬。”并且预言后面政策会越收越紧。
我之所以下这个结论,是因为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畸形”,有些甚至可以说到了“反智”的地步,完全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无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前两天刷到一篇文章,恰好是一位校外辅导老师写的,大意是有几位家长组队,向他咨询、研究,准备在小学阶段完成包括高中的全部英语学习。
让我更惊奇的是一位网友留言:小学学完高中英语,这是北京、上海很多孩子的标配,哪用得着这么折腾,你是不是对英语学习方式有误解?
标配?呃,我还真有点儿无知。好巧不巧,同时我又在网上刷到这条消息,正好是与北京孩子有关的:
上面这条消息我无法印证真假,但下面这条是我与一位著名大学心理学教授那里交流得到的:“我自己手工统计的数据,大学里有自残行为的孩子中,三分之一的家长是中小学教师!”
为什么会这样?教授没说,我的思考是:中小学教师相对我们普通家长而言,见过、教过更多、更优秀的孩子,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教育理念、经验都不知道要强我们多少倍。
自然,无论是出于面子还是意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从小会更严格。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最终也很成功——进了名校。但最终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这个数据可能是他们做梦也没有预料到的。
这份数据代表性有限,但实际上,名校的退休学率一直在5%—10%之间。恨不得拼死挤进去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放弃?
我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了。结果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多孩子赢在了起跑线,却输了后面的大半个人生。
我一直很疑惑:你小学都学完高中课程了,初中高中课堂上你干什么?
也有热心的网友帮我扫盲,说得头头是道:
1、小学是学完不是学好。2、小学大致学好初中的内容,譬如数学能够刷完初中黄东坡新方法。3、初中进一步加强,刷完小蓝本,学好高中的内容。学完微积分。4、快的话初二、初三进清北预科。慢的也可以在高二进清北预科。
我也向很多超前学习的孩子家长请教过,大致上也是这么个操作,不过是时间上略有先后。
这让我更疑惑:你这不是相当于把知识重复学了一遍吗?时间从哪里来?每个孩子每天都只有24小时。效率又从哪里来?明明一遍搞定的知识你来两遍,到底是好还不好?
最终的结果当然也不会出意外,我们也看得到,几乎所有,我是说所有的孩子,都在熬夜,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小学生。而且几乎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
我家孩子跟我说体育课上都有不少同学带着作业!孩子学校秋季运动会召开在即,群里讨论活动的相关事宜,应者寥寥。平时一旦有家长发条组小班的消息,那可都是秒杀的节奏,手慢无!
孩子们真的都这么爱学习吗?还是家长们都特别爱学习?我看都不是!是我们家长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们爱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给孩子强加了多少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呀!
我小时家里穷,吃不好穿不好,但现在想起来,童年还是有很多开心的事,如《社戏》中的迅哥儿一样,跟小伙伴们一起抓鸟摸鱼,粘蜻蜓掉虾子,偷红薯花生等等。
现在我真的很担心孩子将来的童年回忆: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或者在家里补网课。
你提前一年学完高中课程,那我提前两年。你提前两年,那我提前三年。你提前三年,那我提前六年……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不顾一切压上孩子的身心健康。
类似这些极度的超前、超额学习,不是孩子听不听得懂的问题。
首先,不符合认知规律。
一个小朋友,读读《鹅》,念念“床前明月光”,还是挺有意思的(其实我也很怀疑现在有几多孩子见过真正的鹅,晚上抬头仔细看过天空中的月亮,厚厚的镜片后面,看得清吗?)。
你非要让他去背《将进酒》、《出师表》、《滕王阁序》……完全不知文中所云,即使倒背如流,也不过鹦鹉学舌而已,除了满足下我们的虚荣心外,又有何益,有多大益?
其次,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熬夜不说了,很多学校不只是没有体育课,还有些把术科也停了,更有甚者,只要中考、高考不考的一律停掉!
这是在育人还是在毁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这样被一点点儿扼杀掉了。很多还是我们家长亲自做的。
“那至少要保证年级前100名吧?”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由于不堪重负,濒临崩溃,在自己说服家长无望的情况下,向心理老师求助,老师请来家长,做了几个小时工作后,家长最后的妥协居然还是成绩优先!
一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造就了成批的考试高手,最终除了考试,不只啥都不会,还人情冷漠,精致利已。
拿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来说,自2019年以来,中国队连续5年获得团体第一,中国队从1985年参赛至今更是取得累计近180枚金牌的傲人成绩,第二的美国才140,真可谓遥遥领先。
但是结果呢,如同奥运,获得金牌的那一瞬就是他们的最高光时刻,很难说这不是目前教育的悲哀。
好在,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行动,在卷出天际的几个省份,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也都做了调研,相信他们掌握的数据和了解的情况远比我详细丰富。
教育部就53令答记者问 来源:教育部
铁头在杭州大闹新东方的时候,我觉得他有些过了。当妈妈们大闹铁头直播间的时候,我觉得这问题真的很严重。
有研究证明,妈妈们天生比爸爸更容易对孩子的学习焦虑。一上头,可能也就不管,或者注意到孩子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承受。许多妈妈一片良苦用心,最终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优秀。
“不改变考试制度,这些就改变不了。”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这种固执的念头,而是要思考如何主动改变,至少要接受和适应改变。
各地中考的改革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高考迟早也会动的。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
教育部就53令答记者问 来源:教育部
铁头在杭州大闹新东方的时候,我觉得他有些过了。当妈妈们大闹铁头直播间的时候,我觉得这问题真的很严重。
有研究证明,妈妈们天生比爸爸更容易对孩子的学习焦虑。一上头,可能也就不管,或者注意到孩子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承受。许多妈妈一片良苦用心,最终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优秀。
“不改变考试制度,这些就改变不了。”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这种固执的念头,而是要思考如何主动改变,至少要接受和适应改变。
各地中考的改革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高考迟早也会动的。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写得有点长了,后面就不展开说了。总之,整个教育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孩子全面素质发展同时,强化个性发展。应试教育不仅在选拔考试中越来越难胜出,对孩子后面的人生也没大好处。
我的看法,供参考,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如果您觉得有用,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是我的动力。我是伟大时代,一起用心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