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劳烦您点击一下“关注”,以便您更好的参与分享和讨论,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文|历史很上头
编辑|历史很上头
七八十年代,乡村生活非常艰难简陋。大多数农户住在低矮简陋的土坯房里,有的只有几十平方米,连一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平时吃的也都是自家种的青菜,很少有机会吃到一点肉。
尽管生活这么艰苦,但人们还是能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得快乐,村里的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互相帮助。
干粮篮子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电器等现代产品还属于奢侈品,一般农户家庭很难拥有。
当时大多数农民每天忙于辛劳地劳作,收获的口粮如玉米需要妥善保存,然而把玉米面饼之类的干粮直接放在橱柜或箱子里,极易受潮发霉变质,也很容易被老鼠、野猫偷吃。
于是,农民们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竹篮、布袋或者装有盖的木桶将干粮系挂在屋内高处的房梁或墙壁钉子上保存,这种高挂的干粮不但猫狗及各种啮齿类动物够不着,而且通风良好不易发霉变质。
放学回家,孩子们第一个忙活就是抓几个小凳子,爬上去站在梁上或墙边,用手掏出一两块香喷喷的玉米面饼,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撒上少许食盐或香油,就是天然的美味零食,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干粮篮就成了孩子们天然的“储粮箱”。
那简简单单的乡间幸福滋味,至今难忘。
笼嘴在中国农村,笼嘴曾经非常普遍。它就是一个套在牲畜嘴上的笼子,用来防止牲畜在田间吃掉嫩苗。
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每年春耕秋收季节一到,各个村庄里都会热闹非凡,村民们会组队前往田间,带上牛、马、驴等牲畜一起劳作。
然而,这些牲畜们也会“偷懒”,当农民不注意时,它们就会趁机吃掉田里的嫩苗嫩叶,给庄稼带来损失,所以才想出这么一招。
笼嘴通常用竹子或木条编织而成,中部有活扣,可以打开闭合,每当牲畜进入田间工作,农民就把笼嘴套在它嘴上,防止它随意啃食庄稼。
当然,笼嘴也有其不便之处,较老弱的牲畜,带上笼嘴后吃饭喝水都不方便,农民还要额外照看,而较猛的公牛公马,也会想方设法把笼嘴踢掉或蹭掉,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笼嘴还是农民们守护庄稼的一个简单有效方法。
独轮车漫步在辽阔的乡野之间,偶尔会见到几辆破旧的独轮木车在田埂道上颠簸前行,木轮与土路摩擦发出摇摇晃晃的声响,这种由木头和简易橡胶车胎制作的独轮交通工具,是中国北方乡村一种代代相传的典型用具。
独轮车结构简单,通常只有一根木棍,前端安装一个大车轮,车棍中部经过加工制成车篮,用于装载粮食等物品,有时车篮下面还会绑扎些稻草,以便长途运输时乘坐。
独轮车的制作完全依靠乡村木匠的手工技艺,选择高质硬木料加工车轴和车轮,再用粗麻绳索牢牢拉紧固定,车轴两端需要经过精心烘烤防腐,否则在风吹雨打下很快就会烂掉。
乡下老农最常使用它来运送口粮、工具以及地里的庄稼,每到收割的季节,成群结队的独轮车就会穿行在田间道路,载着金黄的麦穗去往集市。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独轮车承担起了更为沉重的历史使命,它成为了运输兵粮和军需物资的交通工具,通过崎岖复杂的山区小道,将援助送到革命根据地。
水鳖水鳖,一种古老的取暖器具,流传于中国农村地区数百年之久,它由红铜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在没有暖气的年代,水鳖对农民来说尤为珍贵。
每到深秋季节,乡下人便开始准备水鳖,他们会将水鳖的内部注满热水,然后放入被窝。一整晚下来,水鳖散发的热量将保证整个被窝温暖如春,与生炉子相比,水鳖取暖更加安全。
水鳖的运用需要一定技巧。夜间入睡前,用开水注满水鳖,然后在床上铺一层稻草,将盛水的水鳖平放其上,稻草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又吸收水鳖溢出的水分,保证床褥干燥。
盖垫板子盖垫板子是一种由高粱穗杆制成的蒸馒头和包饺子的垫子,在我的故乡乡村很常见,这种盖垫板子不容易粘,而且非常干净卫生。
在过去,每当冬天来临,村里妇女们就会抓紧时间,收割高粱后将高粱穗杆收集起来制作盖垫板子。
她们会在炕头坐下来,用小刀或竹刀仔细削去高粱杆的硬壳,然后将杆子扎成筐子状,压制成型,制作一个盖垫板子大概需要十几根高粱杆和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做好的盖垫板子,会留一些自己家用,剩下的就拿到集市上卖或者送给亲戚朋友。
现今,这种老式盖垫板子已不多见了,但在一些古玩市场,还是能看到有人出售,售价可达几十元一块。
鱼刀在古代农业社会,赶大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谓的大车,是指那些由两三匹牲口拉动,大约相当于现在重型卡车大小的木制交通工具,为了能保证农产品等物资的运输,许多农民都担任起了赶大车人这个职业,而鱼刀,则是这些赶大车人随身携带的一件小巧而实用的利器。
鱼刀之所以得此名称,主要是因为它的刀身形状有些类似于鱼,但实际上,鱼刀与鱼一点关系都没有。
风车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座破旧的风车,那是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每年收割季节,村民都会把新鲜的稻谷运回家,倒在风车下面。启动风车需要推动木制风轮,等风轮转动起来,就能带动旋转的筛网,把稻谷中的杂质和糠皮吹散,只留下稻米。
石碾村里人口不多,但是自给自足,每家每户都在村口和山边开辟了小小的田地,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
收成以后,大人们就需要把谷物磨成面粉,因为电力还未引入,村里没有电动磨粉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古老的石碾。
我们存的石碾是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也算是我们村最古老的设施之一,据村里长辈说,它存在了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
石碾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制成,中间凿有一个大大的槽,可以放入高粱、小米等谷物进行反复碾压,慢慢磨成细细的粉末。
每年收获季节来临,村民就把新收获的庄稼送到石碾这里加工。我记得石碾转动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咔嚓咔嚓”声,混着谷物被碾磨的沙沙声,带着一种朴素的韵律美。
铡刀铡刀,这种形似巨大菜刀的古老农具,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
在几十年前,铡刀还非常普遍,每到秋收季节,乡间处处弥漫着一股青草腥甜的气息。收割机还不太普及时,农民都是用镰刀手工割下玉米杆、高粱秆等饲料作物。
接着,全家老少都得动手,把新鲜的作物摊在院子里晾干,然后用铡刀狠狠地把它们砍碎,碎成小块后更容易给牲畜食用。
辘轳辘轳,这种古老的农用水打装置,被广泛使用在中国北方乡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期,辘轳就已经出现在古代农田水利系统中。
在汉代农书中,也有关于辘轳使用的记载,一直到近现代,辘轳仍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农村获取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主要工具。
传统的辘轳由木质机架、轮轴、绳索组成,机架呈A形,两根轴心相交,中间穿有轮轴,轮轴上绕有绳索,一端系在水桶上,一端由操辘者拉动,利用轮轴轴承减小摩擦,提升抽水效率。
但是辘轳的抽水高度有限,一般只能从河道或浅井中打水,操作时需要熟练技巧,否则容易被辘轳长柄反弹伤害。
蓑衣,斗笠这是80年代农村家里常用的一种雨具。
蜂窝煤墩子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普通家庭都面临取暖费用昂贵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人们想出了自己制作煤炭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用更便宜的煤粉取暖了,于是,一种叫做“蜂窝煤墩子”的小工具应运而生。
那时,人们会先从附近的煤矿或煤场购买廉价的煤粉,这种煤粉一般都是矿井开采后粉碎处理的低质煤,价格非常便宜。
接着,人们会按特定比例向煤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泥土,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它们混合均匀,配方中的泥土可以提高煤粉在烧融过程中的结块性,增加燃料的密实度,加入适量水分有利于煤粉的成型。
鞋夹子过去,普通人家很难拥有多双鞋子,鞋子多是女人自己动手制作,用废旧的布料反复缝制鞋底,称为“千层底”,这种鞋舒适结实,但制作十分繁琐。
每当鞋底磨损,女人们就得拿出鞋夹子,小心翼翼地拆开鞋底,用新的布料补缝,然后再次缝好,这些鞋底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过时或破损的旧衣物,比如棉布裤子、亚麻布衬衫等。
女人们会先把它们洗涤干净,然后剪碎,一一缝制成鞋底。
随着缝纫机的出现,鞋子制作变得简单许多。
红喜字梳妆盒梳妆盒呈长方形,通体涂成大红色,盖子上画着一对金灿灿的喜字,喜字下面还点缀着几只彩色的喜鹊盒盖的里侧雕着精美的牡丹花卉。
整个梳妆盒做工考究,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件价格不菲的艺术品。对于一个刚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来说,这代表了全新的生活和被人倚重的体面。
压水井压水井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定期洗井除垢,每年至少清洗2-3次,确保水质,如发现水质变差,可能是钢筒内部受到锈蚀,就需要更换新的钢筒,使用3-5年后,还要全面检查压井头,及时更换易损件。
铁水桶有的村里到处都是连绵的小山和田野,风景秀美,但生活却不太方便,当时才十岁的孩子就要天天挑水来帮家里干活了。
砖模子砖模子,当时小孩儿们的一种玩具,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
它由砖头烧制而成,里面雕刻有动物、植物等各种图案,比如小鸡、小猪、小鱼、小鸭子、小狗、小猫、小兔子、小乌龟,还有瓜果蔬菜等。
小孩子们会取些泥土捏成一个团,放入砖模里用力按压成型,然后倒出一个立体的小玩具。
竹童车20世纪50年代,竹童车非常普及,它是用竹子制成车架,中间有一块木板作为座椅,能同时坐两个3-6岁的孩子,车架下面有两根竹轴,每个轴装有两个轮子。
竹童车的座椅有高低差,后排稍高,两个孩子面对面而坐,既可以并排玩耍,也可以照看对方,四个轮子让它行驶稳定,两个孩子的重量基本均衡,不会轻易翻倒。
竹童车非常结实耐用,经得起孩子们长时间蹬踏和摔打,使用寿命可达5-10年,许多人都沿用竹童车把玩具传承给晚辈。
晒垫说起晒稻谷,那可是过去农村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事情。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的农村房屋还都是土坯砌成的墙壁,用稻草或芦苇盖起来的屋顶,门窗都是用木板钉上的,墙上没有挂任何装饰画,而是到处开着窗子,夏天通风透气。
这样的房屋白天非常炎热,没有像现在的水泥房能遮阳隔热,所以大家都喜欢在院子里晾晒东西或者聚会聊天。
每年十月底的时候,村里的田地都已经收割完了当季的稻子,把收割回来的稻穗抱回家,先要摊在院子里晒干。
为了不让稻穗直接接触泥土,就会用到晒谷垫,那些垫子有大有小,大的可以铺开放上一捆捆的稻穗,小的就是用来垫在下面的。
现在村里的房子都盖起了两三层的水泥房子,也有专门的仓库储存粮食,不再需要阳光直接晒干,但每家还留着几块晒谷垫,挂在墙壁或者门廊下,勾起老一辈对往事的记忆。
旱烟袋20世纪70、80年代,很多农村老人为了省钱不愿意买商店里的卷烟,尽管一盒只要几分钱,他们大都宁愿在自家的院子或者地头种上几垄烟草,收获后把叶子晒干做成旱烟自己抽。
制作旱烟的工序很简单。先把烟叶摘下来摊在炕上或者晾在院子里晒干,晒好后就可以长期保存。
要抽的时候,拿出几片放在炉子上烤一下,烤干后用手揉碎,然后倒进一个小布袋子里就可以抽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