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潦倒到乞食的晚年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作为文人,一生做官的时间不多,还都是断断续续的,最大的官就是彭泽县令,还不到3个月,八十多天,就因为不愿意穿官服接待督邮,一怒之下,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因此,陶渊明40多岁就成为地地道道的靠躬耕生活的农民,至死再没有进入官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在农耕时代的古代,隐士的生活并不是安逸闲适的,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不然,就是贫困潦倒,像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山林田园,可算是中小地主的隐士了,也是凤毛麟角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日常的田园生活中还是安逸闲适的,他正值壮年,躬耕生活很轻松自在,心情也好,无忧无虑的,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渊明家中发生火灾,宅院尽毁,他被迫迁居。陶渊明五十多岁以后,家境更加败落,再加上五个儿子不争气,不读书,农活也不行,好吃懒做,年老体衰的陶渊明就成为贫困潦倒的最底层的农民了。六十岁以后,他的身体更加糟糕了,需要拄拐走路,平时站立不稳,生活自理都困难,自然不能农耕了,甚至要靠乞食维持平日生活。
从陶渊明留下的记述他的晚年生活的田园诗中可以发现,他的晚年已经非常贫困潦倒了,五个儿子也孝敬不了他,他在《乞食》中写到:“叩门拙言辞”,“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朋友就请他喝一次酒,临走给他点馈赠,他都生前难以回报,只是无奈地以死后回报。千百年来,这首诗赢得无数的读者,究其原因,是这首诗写得真实、朴素、自然。诗人写的是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这种乞食也不可能只有一次,而他的官员朋友也不可能老是送钱送酒供养他,其实也并不多,他的官员朋友也是寥寥无几的。可见,他的晚年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民国名人梁启超对此说陶渊明:“不过庐山脚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尽管在晚年生活贫困潦倒,但是,他还是旷达的,心情不错的,别人忙着做官,他倒是我行我素,自娱自乐地做着两件事:一是写诗,写他的田园诗,旷达、谐趣地记录他的贫困潦倒的生活。二是饮酒,总是喝得烂醉如泥。如此,他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两个第一,还有其他因果关系,引起了后代文人的推崇和共鸣,自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在世的时候没有什么煊赫的影响,朝廷高官也不看重他,他不与朝廷同流合污,思想旷达,蔑视权贵,那是后来的文人推崇,其实,纵观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他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文人、农民。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一个没有治邦安民、经世致用才能的牢骚满腹文人又怎么能立足社会呢?“牢骚太盛防肠断”,现代文人柳亚子就是一个典型。
陶渊明成为伟大的诗人,就在于他的田园生活诗歌笔记得到了历代诗人、文人的推崇,而他在世的日常生活上,他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玩世不恭的农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他人生的一个感染后人的亮点。
文若晨作于202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