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这是截至202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惊人数字,占总人口的19.8%。然而,这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正陷入一场真正的社会争议,因为他们所需的日常用品似乎永远不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时尚款式和老年款式之间的鸿沟,究竟有多深?”
最近,67岁的山东青岛市民苏爱竹为了一次婚礼购物陷入了无尽纠结。她前往附近的商场,发现年轻人的服装琳琅满目,而老年服装店仅有两三家,款式雷同且年过时,老气横秋。
除了保健品,老年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面临的问题众多,但貌似没有一个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方案。
“老年人需要防滑的鞋子、穿脱方便的衣物,然而市面上的选择非常有限。”上海市民陆跃华表示,大多数商品都是为年轻人设计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即使在养老机构,问题依然棘手。一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曾试图引进一款智能翻身床,但试过多家企业的产品后,都发现无法达到要求。“我们希望使用高科技产品,但很难找到合适的。”
一些业内人士用“土薄根底浅,草盛豆苗稀”来形容当前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状况。
不仅供给总量不足,一些产品还存在“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问题。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会长白玉光举例说,老年人常用到的成人纸尿裤,对吸水层厚度、吸附效果、除臭等要求与婴幼儿纸尿裤差别明显,但一些产品简单照搬婴幼儿纸尿裤,还有企业减少吸水层厚度、甚至用再生材料替代无菌材料。
老年用品的困境,既不容易购买也不容易销售,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困境。
产品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不符。 由于老年人的皮脂分泌减少、骨质疏松、体型改变等特点,老年人对服装、日化用品等日常消费品有着不同的需求。然而,多数行业未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消费渠道有限,线下门店不足。 调查发现,城市中老年用品在医疗养老机构之外难以购买,而在农村地区,连轮椅和纸尿垫都难以找到。许多老年用品只能通过网络购买,然而老年人上网普遍不太熟练,年轻人则难以理解老年需求,导致有购买欲望的老年人也购不到心仪的产品。
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一些企业只会模仿跟风,而另一些老年用品制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但产品一上市就遭遇抄袭、仿制和假冒。
老年人注重勤俭节约,储蓄意识强。 “很多老人积蓄都想留给子女,不舍得给自己花,也不愿意子女为自己多花钱。”华录健康养老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李鹏说,不少老人习惯于节衣缩食,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意给孩子“增加负担”,客观上也使老年用品难以“走出深闺”。
如何才能改变老年人“将就”的现状呢?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要让庞大的老年人口过上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提高高质量老年用品的供给,让老年人不再“将就”。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加强老年用品的研发和制造。最近,工信部发布了《2023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其中包括老年服装服饰、养老照护产品、日用辅助产品、健康促进产品、适老化家居产品等263种产品,其中不乏柔性翻身智能床、智能跌倒防护服等能够满足机构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白玉光表示,各种老年用品和服务,从老年人的鞋子到老年建筑,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以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应从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入手,加速制定和修改一系列重要的老年用品和技术标准。
长期从事老年家居改造的产品经理孙田建议,可以借助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等单位,普及日常生活用品、辅助用品、康复用品等关键类别的功能和消费指南,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李鹏等人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老年用品的试点消费,以示范效应带动老年人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