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这一内心挣扎也让我们能更加看清施虐症状固有的、更加普遍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常常如毒药般渗透到施虐者每个细胞里的复仇心理。他想复仇也必然如此,因为他把对自己的强烈鄙视转而对外,他自以为是的态度让他看不到所有问题中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必然觉得自己被虐待被迫害。
他看不到自己一切绝望的根源在于自身,所以必然认为别人应当为此负责。他们毁了自己的生活,必须补偿、必须承受将要遭遇的一切,却突然正是这种复仇心理胜过其他任何因素会出现,才扼杀了他内心的一切同情与怜悯。他又何必对那些毁了自己人生的人心怀慈悲,况且他们过得还比自己舒坦?
在个别案例中这种复仇欲可以是有意识的,患者会意识到这欲望比如说针对父母,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蔓延开来的人格倾向。如我们目前可见施虐者感觉自己被排挤被诅咒,因而狂性大发,把自己的满腔怒火盲目地发泄在别人身上,以图复仇。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他陷别人于悲惨境地是想缓解自己的痛苦,但这种解释还不够,破坏性因素本身并不能解释施虐中疯狂的激情,而这是诸多施虐行为的一大特征。施虐中必然有某些更积极的收获,且对施虐者意义非凡。
这一主张看似与"施虐是绝望的产物"。这一假设矛盾,一个绝望的人怎么会有所期待并执着追求,更何况还如此耗费精力?然而实际上从主观的角度看可能的收获十分可观。通过贬低他人他不但缓解了自身无法忍受的自卑同时还获得了优越感。塑造了别人的人生时,他不但感到自己具有影响他人的权力,令他精神一振,同时还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另一种意义;
利用别人的情感时,他让自己的情感生活得以"重生",从而使自己不再觉得那么虚无;战胜了别人时,他得意扬扬模糊了自身失败引发的绝望。这种对大仇得报的渴望很可能是他内心最强烈的动力。他的一切追求也满足了他对刺激与兴奋的渴求。
一个身心健康,心理平衡的人不需要这些刺激,越是成熟的人越不在意这些。但施虐者的情感生活空无一物,除了愤怒与得意其他一切感受几乎都被扼杀了,他整个人如行尸走肉一般。所以需要这些强烈的刺激让他感到自己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