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一位老人来到天津市革委会,向领导申请:“新社会了,我不能做废人,我要自食其力,就去新静园门口卖炸果子吧。”从此,天津市民常常看见一个身材枯瘦的老头,每天清晨在静园门前卖炸果子。
他炸的果子酥香焦脆,个大量足,天津市民都很喜欢吃。
那个时候,谁都不知道,眼前这个卖炸果子的老头,竟是昔日骄横极奢的晚清四大太监之一——小德张。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以为小德张的结局也太令人唏嘘了吧,作为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大内总管,当年可谓风光无限,要风得风要寸得寸,怎么会到年纪一大把了,还得每天一大早去摆摊糊口?
其实不然,小德张从15岁进宫,19岁被慈禧看中后,在三年内连升五级平步青云;33岁慈禧殡天换主隆裕,李莲英告老还乡,他接过李莲英太监大总管的衣钵,在此后的4年里权力达到顶峰,直到1913年隆裕去世,小德张走出紫禁城,结束22年的宦官生涯。
这一年,小德张也只有37岁而已。走出紫禁城后,他又活了44年,经历了民国、北洋政府、新中国成立时期,一直到1957年4月19日心脏病去世,享年81岁。
相比较李莲英在出宫后只活了3年就死了,还死无全尸(墓中只有一个头颅)死因成谜,小德张不仅得到善终,而且可以说在出宫后的几十年里,他过的完全是皇帝般的生活,连末代皇帝溥仪在被赶出紫禁城后,都没能过上这样惬意的日子。
这样皇帝般的生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件:
1、建豪宅,买商铺1913年,隆裕太后因病去世,永和宫瑾妃主事,瑾妃托二总管姚兰荣,再三留小德张到他宫里去当差。
但此时的小德张很清楚,无论是大清还是自己,大势已去,所以他没答应,一心要离开紫禁城。瑾妃待他也不错,让他带原钱粮米及原品休职为民,也就是同意他退休还发给退休金的意思。
隆裕的二总管姚兰荣还舍不得走,小德张对他说:“咱们把二位老先主(慈禧和隆裕)全侍候升天,目前大内也有人执掌着,再干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还是退走为上策。你我托二位老先主的洪福,后辈子衣食无虑,何必再为五斗米折腰。”
懂得看清形势,在适当的时候全身而退,足以说明小德张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他出宫之后的行事准则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他能够善终的主要原因。
由于小德张平日里在宫里也算嚣张跋扈,得罪过不少人,担心在出宫的时候被人下毒手,在出宫的时候他也留了一个心眼。
出宫当天,他先派人在东华门套上车,把行李装好,送到安定门内永康胡同极乐寺的住宅,这所住宅是宣统元年,隆裕太后拨了10万两银子给他建的,占地50亩,里面有几百个房间,里面布置得气派。
然后又在东华门套上小轿车,有几百个他的徒弟在东华门等着给他送行,但他们从9点等到下午3点,都没看到他出来。
其实他是玩了个障眼法,他早就在9点时从西华门坐车直奔前门车站,没有去极乐寺,而是直接坐着火车到了天津他的儿子张宾儒处(张宾儒:小德张大哥的儿子,在张母唐氏的主持下,过继给小德张)。
他在天津有两栋三层高的洋楼用于自住,城北和城西还有八九幢小楼,用于出租。他在北京也有房产,还有两个大当铺,开着绸缎庄、粮油店,南苑有稻田50顷.....据有心人统计,当时他的资产大约有两千万白银之多。
你肯定很难想象,一个太监总管竟然能这么有钱!
这就是为什么晚清的几个大太监,包括安德海、李莲英,他们虽然不像前朝的宦官那样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但仍然被百姓所不齿的原因。因为他们和当权者一样,都是通过压榨百姓的血汗钱来获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在小德张掌权期间,由于他是两任太后身边的红人,来贿赂他的人并不少,再加上各种贪污,所以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并将这些钱偷偷送到宫外。
小德张贪污最大的一笔款就是醇亲王府府邸的建造。
按照清朝的规定,凡是亲王或世子继承大统,他的“潜邸”都要改成佛寺,因为这是皇帝住过的地方,其他人住就会有谋逆的嫌疑。在溥仪当了皇帝后,他家醇亲王府也要改成寺院,这样醇亲王载沣就得另外再盖一座王府。
小德张见有利可图,就揽下了这个差事。载沣觉得建一座新王府大概250万两就够了,但小德张却认为太少,就在隆裕面前诬告载沣说他无视太后。载沣只得通电各省,筹款600万两,结果这些钱全部落到小德张的口袋里,三年来却没有建一砖一瓦,后来清朝灭亡,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就说道:隆裕太后的总管太监小德张,“贵敌王侯,富比天子”是人尽皆知的。
2、堪比皇宫的奢靡生活小德张刚到天津时,是住在日租界他给他的儿子张宾儒的一栋洋房里,没过多久,他就在英租界又购买了一栋三层的洋楼,全家搬到这里去住。
1917年,天津发大水,小德张就萌生了建房的想法。小德张本身对于建筑设计颇有研究,所以在建房子的时候,他按照中式理念结合西式建筑风格自己画了房子的设计图,这栋豪宅占地6亩(4000平方米),里面还有花园和假山,成为当时天津一顶一的豪宅。
这栋豪宅建了6年,住了5年后,被庆亲王载振看上,请求小德张转让给他,小德张没撤,只能转让。但载振也算够意思,给了小德张英租界郑州道8.25亩空地和北马路的四座门脸房以及27万大洋,小德张也算大赚了一笔。
之后盖的第二栋,比第一栋还宏伟,整栋楼房分前楼和后楼,总共有几百个房间,因为太大了,所以还建了座天桥将两栋楼打通。
花园、假山、马车房、汽车房那是基本的配套,因为小德张喜欢看戏,前楼的二楼还特地建了个可容纳400人的演戏大厅,总之非常的豪华。
这么大的一个豪宅,跟一个小型的皇宫差不多了,那肯定是要由专人来管理的。和一般富贵人家请管家仆人不同,小德张的豪宅是他从宫里挑选的徒弟来管理和整治的,他的徒弟都是些什么人呢?对了,就是太监。
而且管理也都是用的宫里的管理模式,有专门管打扫的、管厨房的、管吃穿用度的等,各司其职,家规严明,而且每个司都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几十个人。
赏罚也是用的宫里的那套,看哪个人做得令他满意了当场就赏,看着不满意了就鞭打。
孙子们的教育也都是跟皇宫里的皇子们差不多,不去上洋学堂,而是专门请画师、老师来家里教。
每天早上,他的子孙都要按点去给他请安,他自己也要每天早上去给自己的母亲请安。
总之,在这座豪宅里,他就是主人,就是自己的土皇帝。
虽然他回到天津后一直深居简出,但是偶尔有事出行,也是跟皇上出行的配置差不多。
1933年,小德张的拜把子兄弟马福祥在北京去世,马家后人为遗产分配翻脸,请小德张去帮忙主持分家。正常人去就是一个司机,顶多再带上一两个人就行了,但小德张带了十几名随从,还专门把几个厨师也带在身边。
3、娶老婆,一口气还娶了4个太监虽然身体有残缺,但在性别上还是一个男人,在出宫后又把自己当成土皇帝。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三宫六院,也得有个三妻四妾的吧。
人家末代皇帝溥仪一个正常的男人也就娶了5个,小德张一个太监,竟然也娶了四个老婆。
他的第一任妻子唐氏是他母亲唐老太太的侄女,两人在唐老太太的主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在静海县成婚,唐氏在民国七年(1918年)得血痨病逝,享年40岁。
第二任妻子崔氏,是宣统元年(1909年)在北京迎娶进门的,于民国5年(1916年)因心脑血管病去世,享年43岁。
第三任妻子张氏,则是在民国12年(1923年)迎娶的,结婚没几个月就因结核病去世,享年也是43岁。
第三任妻子活得最长,生于宣统元年,一直活到了1978年,享年70岁。这个姨太太本名叫张小香,原是一个J女,但是这位姨太太卖艺不卖身,嫁给小德张的时候才16岁,还是个黄花大闺女。
小德张为什么会娶一个J女呢?因为他也逛J院!想不到吧?太监也逛J院,所以啊,人要有钱了,你干啥都没人敢说啥。
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叫方金翠的女人,两人很谈得来,还谈出了感情,小德张就想出钱给她赎身,然后把她娶回家。结果这方金翠竟然拒绝了,理由是不想跟一个太监过一生。
作为正常女人,谁会愿意跟太监过一生呢?
小德张就怒了,你一个J女,又不是黄花大闺女,竟然嫌弃我是一个太监?一气之下,就花1200大洋买下了还是黄花大闺女、16岁的张小香。
4、日常看戏听评书,炼丹制药强身健体小德张本身就是因为戏唱得好,才被慈禧看上的。出宫后,他自己专门建了可以容纳400人观看的演戏大厅,还有专门的戏班子,这些戏班子都是当年给慈禧演戏的那拨人,可以说是皇家戏班了。
小德张也会经常邀请名伶程永龙、李吉瑞到他家中演戏,甚至连孟小冬都被他邀请过。
小德张还喜欢听评书,在宫里当差时,他就常请南书房的翰林院学士来给自己讲《通鉴集览》《十三经集览》等,还会请评书大家双厚坪、张致兰进宫给他讲《隋唐》《水浒》《聊斋》等。
出了宫之后,他想听书了,就会邀请当时最火的评书艺人陈士和来家中说书。
要知道看戏和听评书,在当时,可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娱乐活动,而且他请的都还是大家名伶,就相当于是现在公司尾牙活动请明星助阵、开专场演唱会一样,那价钱绝对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得起的。
有钱人都怕死,小德张也是。所以他特别注重保养身体,除了固定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练功,强身健体外,他还自己制作丹药。
小德张曾任御膳房掌案,负责慈禧的茶、膳、和药司几大处所,他还很喜欢读《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逐渐就变成行家。
在天津时,他得知自己的徒弟太监王华甫从宫里带出一本宫廷秘方,这本秘方包括各种皇宫丹药的配制秘方,就让人去借来抄写成册,然后就开始自己配药。
小德张不信西医,生了病什么的全都是用自己制的药丹,与他交情要好的冯国璋、张勋、马福祥、溥仪的弟弟溥杰都用过他配的药。
5、拒绝参与政治,只管经营自己的小王国小德张在天津当“寓公”后,坚持“闭户养财”,仅私下和清末的一些达官司显贵保持往来,不再在社会上活动。
1917年张勋复辟时,曾经特地来邀请小德张赴北京,再度出任紫禁城内四司八处大总管一职,但被小德张婉言谢绝。
不仅自己与官场分道扬镳,他也反对自己的儿子张宾儒进入官场。冯国璋当上大总统时,想聘张宾儒为总统府谘议,被小德张以家中无人照料为由谢绝。
可以说小德张是非常有远见的,在当时时局不稳的情况下,远离政治守住自己的小王国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为何他能善终的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小德张已经73岁了,新政府见他虽然曾经在皇宫里当过高官,但毕竟还是奴才,出宫后从不过问政治,仅是居家度日的寓公,就对他实行宽大政策。
小德张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遇事能屈能伸,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将自己的私宅让出来给新政府办工人疗养院,也将自己的私有财产交给国家。
但国家待他也不错,他的产业收归国有实行公私合营后,每个月都还能从北京祥义号得到定息,在耀华玻璃公司买的股票,每年还能分到1500元的股息。
照理这些钱也够他养老了,但为了表示自己接受新中国的改造,他主动向政府申请要自食其力,去静园门前卖炸果子。
1957年,小德张寿终正寝,年81岁,死前他立下遗嘱:“民国17年,老祖宗(慈禧)的坟被孙殿英炸开,主要是太招眼了,我如百年之后,千万不要厚葬,只把老祖宗第一次赏赐我的那件土黄色蟒袍当寿衣,不要再放任何值钱的东西。”
这就是小德张出宫后的的生活,奢靡而尊贵,而且这种奢靡而尊贵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中国历史上,宠监的下场一般都很惨。重则被碎尸万段,如明朝刘瑾;轻则暴尸街头,如安德海。李莲英虽然在慈禧死后得以全身而退,但出宫不过三年就死了,而且死因成谜,只一颗头颅在棺中,尸身不知去向。
而小德张不仅全身而退,还能安稳富贵地活到81岁寿终正寑,这都要得益于他有审时度势,机智谨慎的智慧。
老家静海县乡绅董竹轩等人前来天津,希望小德张能为家乡建桥,以后村民就不用摆渡过河。小德张决定由永德木厂承建,造价1000大洋。
大桥落成后,县长派人邀请小德张参加贺桥典礼。去静海县沿途多为土路,常有劫匪,而且乡里乡亲都知道他要回去,坐自己的车太招摇,于是决定乘坐出租车前往。
半道上,有一个骑车的人拦车问贵姓,小德张没有说真名,车子继续前进,因为道路实在颠簸,小德张的头撞到了车顶铁架子上,顿时鲜血直流。小德张立刻让司机调头回天津家里,也坚持不肯去医院,在家吃了自己制作的丹药,躺了几天恢复了。
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土匪在沿途埋伏了几波人,准备绑架勒索小德张50万,还好当时立刻调转车头回来,第一个拦车的人也被忽悠过去了。
这一年小德张57岁,经此一劫,决定皈依佛门,笃信佛教,家里楼上设有佛堂,观音堂,每日吃素,抄写经文等等。
吸大烟
小德张一直对鸦片,大烟深恶痛绝,也不允许家里有人吸。但是1928年其母亲唐氏去世时,小德张左腿患上了一种皮肤病,表面渗水,日夜无法入睡,这回连德国名医也看了,也没效果。
此时有人建议他吸大烟,缓解痛苦。小德张知道这玩意的危害,但是腿一年也不见好转,就想着要不每天只吸几口试试。从此小德张就吸上了大烟,家里很多人也跟着吸了。腿上毛病不知道怎么就好了。
小德张严格控制自己每日只吸几口,要不然也得早早去世,儿子张书森因吸鸦片53岁去世。建国后,小德张交出了所有吸食鸦片用的烟枪,烟斗,都是象牙,沉香木的,从此戒掉大烟。
抗战到解放
日本入侵差点抄了小德张的家,只因家里挂了一张大幅自己身穿官服的照片,当时日军以为与康德皇帝溥仪“一样”,所以逃过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小德张已经73岁了,政府对其宽大,没有为难。郑州道公馆捐给达仁学院办学,小德张被特聘校董。其私宅转让成天津第一人工疗养院。
自己买了一个三层小楼住下,另外他每年从北京祥义号得到定息,在耀华玻璃公司买的股票,每年还能分到1500元的股息。
1957年,小德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81岁。
结束语
小德张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前主子的轶事,甚至宫里的事,出宫时37岁,大半人生还是主人,生活过得也是无忧无虑,善始善终。小德张有一个善终的结局,除了他为人聪明能干,更是碰上了新时代,清朝应该是末代王朝结束后,得到善终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