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帅”张学良,史学家们对其的评价历来是众说纷纭,尤其是他在直奉战争、中原大战以及“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可谓是毁誉参半。
然而无论其前半生成败与否,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抗日战线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历史对其正面肯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尽管张学良的后半生中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都是在软禁的境遇下度过,但是对于这位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外界向来充满好奇。
尤其是关于张学良为何能够在“西安事变”后不仅能保全性命,甚至得以善终而感到疑问。
毕竟当年与张学良一起挟持蒋介石抗日的国民党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在1949年9月6日便被蒋介石委派的军统特务杀害。
要知道,纵观近代史上的国民党内斗,但凡得罪蒋校长的政治人物,均难逃厄运,唯独张学良这个公然造反兵变的“东北王”例外,这不禁让人对历史背后的真正原因感到好奇。
当然,外界对于蒋介石之所以一直没有杀害张学良,一直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蒋介石之所以没有除掉张学良,是因为张学良有宋氏家族的保护,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的反对。
甚至坊间盛传,宋美龄在未嫁给蒋介石之前,曾经与还是少帅的张学良有过一段情缘,只不过因为当时张学良已经成婚,心高气傲的宋美龄便斩断了这根情丝。
对于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绯闻,实际上大可不必深究,因为彼时两个年轻人都是国内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人物,纵使有过交际也无可厚非。
毕竟宋美龄最后选择了蒋介石,而且蒋介石当时也是早有家室,足以证明嫁给蒋介石是宋美龄个人以及宋氏家族的综合考量,因此大可不必杜撰宋美龄与张学良的情史。
而且从后来宋美龄与张学良的多次往来看,两个人自然是清清白白,包括“西安事变”前后宋美龄对张学良的态度以及后期公开的两个人的通信内容,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特殊关系,顶多是风云人物之间的惺惺相惜。
而关于蒋介石不杀张学良的第二种说法,就比较贴合实际,后人分析认为是蒋介石忌惮当时张学良背后的政治资本。
因为当时的张学良不仅是东北军的统帅,张家与国民政府中的诸多豪门大族都有着密切的政治往来,其中自然包括宋美龄所在的宋氏家族。
因此彼时的蒋介石虽然位高权重,但是老蒋毕竟出身寒微,自然需要世家大族的背后支持,所以当资本势力对蒋介石说“不”时,蒋介石也不敢轻易动张学良的一根汗毛。
那么,宋美龄是否就是保护张学良不被迫害的政治力量的代言人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直到张学良去世之前,他都不愿公开那个为他争取“免死金牌”者的姓名,因为这个女人是张学良一生的亏欠,此人就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龙凤联姻1916年,“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与富商于文斗之女于凤至成婚,这一年张学良刚刚15岁,而这位被他后来称作“大姐”的结发妻子,要年长他三岁有余。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名副其实的指腹为婚,只不过令后人感到好奇的是,堂堂的东北土皇帝张作霖,为何要让自己的儿子与一位商人之女联姻呢?而且对方还要比张学良年长。
只因为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富商,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商界,有着“南岩北斗”之说,其中的“南岩”指的便是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而“北斗”便是指在东北起家的于文斗。
与胡雪岩背靠左宗棠一样,于文斗的政治伙伴便是“东北王”张作霖。只不过对于张作霖而言,于文斗除了是其重要的资本来源,更是他的救命恩人。
在张作霖还是“响马”的早年间,曾经一次意外被当地土匪所困,最终正是于文斗联合后来的奉系军阀吴俊升将其救出,自此三人便成为了拜把子兄弟。
而于文斗本人,更是东北商界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创立的百年老字号“丰聚长”更是经营着包括木材、粮食以及食盐在内的重要商品。
而其名下的商队,更是将旗下的农贸商品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苏联、朝鲜等国。
由此可见,张作霖选择和于文斗联姻,既是出于世家情谊,更是基于政治原因考虑,而事实证明张作霖这一选择十分明智,正是于家雄厚的财力不仅帮助张作霖称霸东北,更是在后来拯救了张学良的身家性命。
只不过彼时还未成年的张学良对这份“龙凤姻缘”并不上心,一方面是张学良自幼受新派思潮影响,对于包办婚姻这种落后习俗自然打心眼里抵触。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于凤至年纪要比张学良大三岁,由于青春期的女性本来就要比男性显得成熟,因此每次和自己太太走在一起时,张学良都觉得自己像个孩子,这或许正是张学良将于凤至唤作“大姐”的原因。
当然,彼时的张学良还不明白“女大三,抱金砖”这句老话的含金量,更没意识到自己这位原配夫人将成为他后来百年人生的护身符。
在此后的几年里,张学良对于凤至始终若即若离,而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动荡,两个人更是聚少离多,尽管如此,于凤至却始终恪守一位妻子的本分,在后方为张学良操持着家业。
也就是在这几年里,于凤至先后生下了一女三子,自此之后,抚养子女便成为于凤至的生活重心。
除此之外,于凤至并不是一个思想守旧的传统妇女,与此相反,于凤至十分支持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是当时民国政坛众多的巾帼豪杰之一。
据史料记载,于凤至先后创办了怀德县石泉眼屯新民小学、沈阳同泽女子中学、同泽男子中学等学校,从这些中小学校的名称中便可看出,于凤至十分看重男女平等以及女性教育。
其中于凤至在自己家乡兴建的新民小学,更是对所有入学的学生提供免费读书,自己还亲自拿出2万大洋,用以支持学校的各项开支。
尤其是在1929年,于凤至更是直接向张学良提出当前东北军将士的主要问题是素质上的萎靡,因此在于凤至的协同下,张学良夫妇来到东北大学陆军讲武堂参加毕业典礼,于凤至还亲自登台向毕业生赠送佩剑。
这段“大帅夫人赠剑”的轶事后来一直在东北军将士中广为流传,成为张学良和于凤至这对“龙凤联姻”的一段佳话。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二人太多继续书写伉俪情深的时间,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后,便被蒋介石囚禁。
西安事变无论从张学良还是于凤至的角度来看,“西安事变”都是两个人生命轨迹的分水岭。
当“西安事变”爆发之际,于凤至正在海外陪伴子女读书,可是自幼聪明机敏的于凤至,立即意识到时局的不利,并火速给张学良发送电报,提醒张学良一定要确保蒋介石的安全,切不可再冲动行事。
事实证明,于凤至的政治嗅觉与他的父亲于文斗一样灵敏,因为还没等于凤至踏上回国的专机,这场政治斗争的主客之间便调换了身份,张学良成为了蒋介石的笼中之兽,并被带回了南京。
于凤至下飞机后,第一时间赶往了当时蒋介石位于南京的官邸,没想到却吃了蒋介石的闭门羹。
“当时凤至想要见老蒋,但是他碍于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便谢绝了她,于是凤至又找到了我。”
正如宋美龄后来所回忆的,于凤至是以“干姐妹”的身份找她说情的。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于凤至便与宋美龄相识,于家与宋家更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商业往来,而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更是在生前就将于凤至认为干女儿。
因此对于宋美龄来说,于凤至上门找自己说情,于情于理她都很难拒绝,毕竟不久前张学良挟持蒋介石之际,宋美龄也多次向张学良游说,最终才让蒋介石得以释放。
所以宋美龄一口应下了于凤至的请求,并保证只要她宋美龄活着,张学良就不会有任何闪失。
尽管如此,深谙政治游戏的于凤至清楚,宋美龄纵使是真心实意想要帮助张学良,可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蒋介石手中。
因此于凤至并没有在宋美龄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在回国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四处找人说情,并动用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目的就是保住张学良的性命。
熟悉“西安事变”的读者应该清楚,当时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行为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多么大的威胁,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西安事变”是蒋介石从政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
因此对于当时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处境,外界纷纷表示忧虑,因为按照蒋介石的行事作风,这种背叛自己的敌人多半要身首异处。
所以即便是于凤至四处游说,胜算仍然不大,但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蒋介石还是有所妥协,同意让于凤至陪同张学良一起被软禁,以便照顾张学良的起居。
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于凤至承担起了张学良贴身保姆的工作,陪同张学良先后在南京、重庆、贵州等多地辗转,也正是在这四年里,这对结婚多年的夫妻有了难能可贵的形影不离的机会。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我和大姐最珍贵的记忆恰恰是这四年,尽管当时的生活处处受到限制和盯防,但是却成为我后半生中久久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张学良回忆,在这四年里,于凤至始终没有放弃对蒋介石的游说,也正因如此,于凤至因为身心俱疲而染上了沉疴,到了1940年不得不赴美就医。
只是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1940年的一别竟然成为了二人最后一次相见,尽管此后多年里还偶有书信往来,但是这对伉俪在尘世间却再也无缘见面。
赴美后的于凤至虽然需要静养,但是仍旧持续关注着国内丈夫张学良的情况,为了防止蒋介石在背后下狠手,于凤至将当年蒋介石写给张学良的《不抵抗日军》的密文带到了美国。
有了这一把柄在手,蒋介石的确在对待张学良的态度上有所忌惮,毕竟对于当时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而言,十分需要美国的政治支持,此等丑闻蒋介石是不能接受被公之于众的。
此后多年,于凤至再无回国的机会,只能在美国一边养育她和张学良的子女,一边为张学良的处境四处奔走,寻求政治支持。
但是即便如此,被劫持到台湾的张学良依然没能摆脱蒋介石的控制,到了1964年,国民党当局更是逼迫张学良承认了所谓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面对丈夫遭到的迫害,于凤至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仍旧抱着一腔热血在美国为张学良鸣不平,并举办了多场演说。
台湾地区当局当然不会容忍于凤至的所作所为,便以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为由,要挟于凤至签署离婚协议,最终于凤至只能以结发妻子的身份办理了与张学良的离婚手续。
实际上,即便没有台湾政府的要挟,于凤至也已经准备好与张学良离婚,倒不是因为她不再挂念张学良,而是当时张学良身边的赵一荻已经陪伴并照顾了张学良二十多年。
于凤至能够深刻体会到赵一荻渴望一个合法妻子名分的心情,也为了感激赵一荻的付出,便欣然签署了离婚手续。
然而直到1990年3月20日,93岁的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逝世,她都始终认为自己是张学良的妻子,连她的墓碑之上都刻着“张于凤至”四个大字。
而于凤至在美国的晚年生活,更是无时无刻不为与张学良的重逢做着准备,她不但为张学良在好莱坞置办了一套别墅,甚至还为张学良和自己购置了一处墓地。
或许是天意弄人,就在于凤至去世当年,年过九十的张学良也终于恢复了自由之身,可惜等到这位曾经的“少帅”赶赴洛杉矶之时,他的“大姐”已经不在人世。
最后,仅以张学良曾经为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结尾,以此缅怀这位传奇女性。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