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随着《封神》三部曲电影的热播,经典小说IP《封神演义》再度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然而,仔细阅读原著后,我们会发现,真实故事远比影视作品展现的还要黑暗,很多仙人宁死也不愿意上封神榜,背后的秘密难免令人细思极恐。
原著《封神榜》由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结合了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构建了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大型古代神话体系。然而,这并不是史实,而是一个充满奇幻元素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观下,神仙系统主要由三大派系构成:阐教、截教和西方佛教。阐教注重顺天而行,弟子要有出众的资质,截教则主张有教无类,只要有向道之心就能入教。而佛教则相对保持中立,一直试图挖阐教和截教的墙角。
封神榜的出现源于神和仙之间的争斗。神是古代百姓祭祀的对象,而仙人则是通过千百年的修炼得道成仙的存在。昊天上帝想招聘一批仙人上天做神,但因为仙人是违背天道修炼而成的,所以必须渡劫,也就是红尘之劫。这意味着一旦渡劫失败,千年的修行将毁于一旦。
阐教的道法元始天尊和其十二弟子在昆仑山修行,即将渡红尘之劫,昊天上帝找到他们,希望他们上天做神。然而,这十二仙人都不愿意,导致昊天上帝求助于鸿钧老祖。鸿钧老祖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父,他下令三位徒弟推选足够的弟子上天做神。
于是,阐教、截教、和佛教共同商议了一个"封神计划",需要365位正神上岗就业。这个计划有点像现代学校的考试挂科,封神榜成为了一场大规模的选拔考试。成功者成为教化者,继续引领众生文明,而失败者则被登记在封神榜上,被重新启用。
然而,对于原著中的人物来说,宁愿死也不愿意上榜。首先,上榜意味着人已经死了,而且死后才能封神。对凡人来说,他们宁愿留在凡间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对仙人来说,他们不愿意放弃修为,成为神后需要舍弃自己的修为,重新从头开始。此外,成为神后工作时间长,没有退休,而且需要全年无休地坚守在岗位上。对于那些仙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的修炼和生活,而不是成为神后被束缚在天庭。
封神榜的出现不仅见证了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权力和道德斗争的缩影。封神之后,神仙抽离人类社会,君权神授开始成为主流,神成为高高在上的存在。总而言之,《封神演义》不仅是一部叙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权力和道德斗争的精彩故事。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封神榜,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和恢宏,其中各路人物的故事走向都充满深意。通过神仙、妖魔、人类的交织与对抗,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神话世界的独特魅力。这个世界中,成为神意味着放弃自由,而不成为神则意味着保持自由,这是一个权衡利弊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故事心存敬意,因为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还提供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封神榜中的仙人们会“谈榜变色”,这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人生中的选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考虑和权衡。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