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孝,湖北天门城关人,湖北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师级民间艺术传承人,剪纸大师,省美协会员。
童年轶事江先孝
童年像一场美梦, 快乐无比;
童年像一只小鸟,无忧无虑;
童年像一道彩虹,绚丽多彩;
童年象一首赞歌,余音绕梁。
其中有我的纯真、可爱、调皮、快乐……
这些往事,使我魂牵梦萦。
江先孝,湖北天门城关人,湖北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师级民间艺术传承人,剪纸大师,省美协会员。
童年轶事江先孝
童年像一场美梦, 快乐无比;
童年像一只小鸟,无忧无虑;
童年像一道彩虹,绚丽多彩;
童年象一首赞歌,余音绕梁。
其中有我的纯真、可爱、调皮、快乐……
这些往事,使我魂牵梦萦。
本文插图为江先孝先生所作
一 信德药房
我出生在天门城关(现为竞陵)鸿渐关以东被称为“十八家”的闹市区,离鸿渐关只有几步之遥的“信德药房”。
我记忆中的“信德药房”门面宽十六米左右,门楣上悬掛着黑底金字招牌牌匾, 进门是宽大的店堂,左边是一米多高的柜台。店堂里地面铺着青色地砖,里面有供病人喝茶,休息的凳子,椅子和茶几。
柜台是我们三兄弟(老六,老七,老八)最喜欢爬上去玩的地方,只要搬个凳子,很快就爬到柜台上去了,三个人都经常从柜台上摔下来过,也习惯了。
帮剧场扛广告牌的“呔子” 每次都很远就冲着我们喊:“六七八!”听到他的叫声,我们兄弟就争先恐后往下跳,围着他问“什么戏?”他把广告牌从肩上拿下来,指着上面的戏名念给我们听,念完,就又扛着广告牌,打着戏腔“哇哇哇,俺要走了!”哼着戏曲消失在石板路上。
“娇邪子”也是我们家的常客,她每次来的时候,总是规规矩矩地冲我妈妈喊声:“陈嘎姆妈”,然后背对着柜台,一只手按住柜台台面,轻松一跃,就坐到柜台上了,动作极为娴熟,她坐在柜台上,两只脚交替甩动,脚后跟居然不碰到柜台。只要看到街上有人走过,她就会对着走路的人吹口哨,并笑着喊一声“麻B!”,人们也都见怪不怪。
快到吃饭的时候,她会纵身从柜台上跳下,回头做个吐口水的样子,随口喊一声“麻B!”拍着屁股,吹着口哨,蹦蹦跳跳地走了。边拍屁股,边吹口哨,边走路,这是“娇邪子”的精典动作,小孩们都会模仿。
二 名字由来
我家兄弟姐妹八个,男女各四个。因是“先”字辈,被戏称“八仙过海”。我后来学画漫画以后,我把“先孝”,改成了“先笑”,老七也曾把“先仁”改成了“仙人”,都是自己改的好玩,并没动真格的。
老大是女的,老二是男的,接下来三个女的。很快有了四个女孩,于是就有了:“江先梅、江先兰、江先菊、江先竹”。“梅兰菊竹”凑起了。
只一个男孩,取名就有点为难。先想到“发达”,感觉不像个名字,就改了“厚发”等他上学的时候,改了个学名,叫“江先达”。哥哥大我八岁,我出生后,哥哥小名叫“厚发”,我的小名叫“厚达”,他的学名叫“江先忠”,我的学名叫“江先孝”,“忠孝两全”。接着又有了老七、老八,共四个男孩,就有了“江先忠、江先孝、江先仁、江先爱”,“忠孝仁爱”凑齐了,而小名为“厚发、厚达、厚永,厚远。”“发达永远”也凑齐了。其实应该是“永远发达”。只是“江老六、江老七、江老八。”已代替了我们的真名,“江老六、江老七、江老八”,更便于记忆。而且我们三个总在一起,人们见到我们,便脱口而出:“六七八”。
我还有一个外号:“达尾巴”,因为我上面是几个姐姐,到我是个男孩,好像看的特别“娇”,从小脖子上就挂了一把银锁,还在后脑勺留了个小辫子,说可以“长命百岁”。因为那个辫子,大人小孩都叫我“达尾巴”,直到上小学,总有人拉我的辫子,我才坚决要剃掉辫子。剃了辫子,“达尾巴”的外号就此消失了。
三 美术启蒙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一天,妈妈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了个“1”,我很快就学会了“1”字,接着妈妈又写了个“2”,又学会了“2”字,学会“2”字,我就激动起来了,连忙从妈妈手里抢过铅笔,将“2”画成了一只鸭子,接着就把整张纸都画满了鸭子。这就是我的“处女作”。
那时候,家里孩子很多,也没有什么好玩具,妈妈总会拿些彩纸剪花花草草,小动物给我们玩,我最喜欢妈妈剪的“兔子吃白菜”,“毛猴戏仙桃”,兔子活灵活现,长长的耳朵像在摆动,那小嘴巴正在啃着白菜,吃得津津有味。毛猴身上的毛,剪得栩栩如生,长长的毛尾巴在背后卷着,两只毛乎乎的手捧着个圆圆的大仙桃,百看不厌。有时候我会找一个本子把这些剪纸夹起来,六岁时,我也能拿起剪刀,照妈妈剪的那些东西剪出来,有时候也能剪的像模像样。
四 邻居作坊
我家隔壁,有一个纸扎铺,专门做“灵屋子”,做的像真的一样。做这些东西的人是个哑巴,他做“灵屋子”,先用芦苇杆扎出房子的骨架,再往骨架上糊上彩纸,然后就用毛笔勾画屋顶上的瓦棱,画出墙上的砖块,花花草草,每层楼的门窗都能打开关上,应用自如,每扇门窗都画上图案,很漂亮。“灵屋子”里面,桌椅板凳,柜子茶几,床铺被子,锅碗瓢盆……要有尽有。做工精湛,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屋外庭院楼阁,绿树环绕。其间纸人纸马,男女老少,无不惟妙惟肖。做一套这样的“灵屋子”,快则一个星期,有时候要做一个多月。哑巴手很巧,心很细,每件东西,都精工细作。
站在我家晒台上,可以看到他家园子,夏天可以看到哑巴在园子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克马令子”“扇子”“蝴蝶”“青蜓”“老鹰”“蜈蚣”……要有尽有,美不胜收。冬天可以看到哑巴堆的“雪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笑罗汉”、“孙悟空大闹天宫”……每个“雪人”,他都会精雕细凿,使人叹为观止。
对面有一家做油纸伞的铺子,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做伞的是一个老头子和一个阿巴子,他们先在伞骨上裱上皮纸,皮纸很薄,但很有轫性,每把伞都要裱糊好几层皮纸,这是个很繁琐的事,要有耐心。纸裱好后要阴干,干后再在伞面上画上花鸟鱼虫,红花绿叶,鲜艳夺目,或飞鸟,或鸣虫,无不活灵活现,好看极了。每看到他们画画我都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只见他们地上摆了一排火钵(冬天用来取暖的钵子)里面分別装着红、黄、兰、绿、黑色的染料,每个砵子里有一只毛笔,他们就是用这些染料来作画的。他们左手转动伞面,右手握笔作画,熟练程度堪比印刷机。看得人眼花缭乱,心里痒痒的,回到家,趁妈妈不注意,就用棉签蘸药柜上的药水,药水有很多颜色:红汞是大红色,来苏水是棕色、碘酒是赭色、紫药水是紫色、雄黄是黄色、龙胆紫是很漂亮的蓝色,棉签蘸彩色药水,在包药的纸上,凭记忆画那些花鸟鱼虫,自以为画得很好,正在自我欣赏,妈妈来了,我想藏起来,已经来不及了,妈妈看到后,夸我画得好,后来还给我配了几种染料和毛笔,我画得更来劲了。
五 游戏空间
那时候,家里房子大,楼上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我们经常在楼上打连滚,打八叉,哥哥很厉害,他能站在桌子上往下翻跟斗。前空翻,后空翻,样样精通,而且双脚着地,稳稳当当。
楼上后面,用来堆放柴禾,一半堆木柴,另一半堆稻草和棉梗。堆稻草的地方,是我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经常在这里躲迷藏。
有一次,老八躲在稻草堆里,捉他的人把这事给忘了,他居然躲在稻草堆里睡着了,直到吃饭的时候,才发现老八不见了,这才想起他是不是躲猫猫还没出来,于是就在稻草堆里找到了他,只见他双手抱着一捆稻草盖住自己,正呼呼大睡。
走过堆柴草的地方,有一个木制楼梯,直通屋顶。顺楼梯而上,可看到在屋顶上有一个木制的晒台。晒台二十米见方,用来晾晒衣物。晒台上还有很多醃菜坛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醃菜。我最喜欢吃醃刀豆,咬起来嘣嘣脆脆,很有嚼头。
哥哥还在晒台上做了个鸽子笼,养了一大群鸽子,当鸽子在头顶盘旋时,那场面太壮观了。
六 哥哥
在我们那条街上,哥哥可算是“孩子王”,并不是他有多“狠”,而是他很会玩。
那时候都兴用洋画打撇撇,别人都用那种火柴盒大小的小洋画,他却有像扑克牌那么大的大洋画,先把洋画放到地上,用手压平,还用脚踩几下,如果对方用洋画把自己的洋画打翻,洋画就归对方得,如果对方打不翻,对方那张洋画就归自己得。
哥哥总是用大洋画轻轻地往地上一拍,那股风便轻松地把对方的洋画打翻了,我们的任务是把打翻的洋画抢过来。而对方的小洋画打下去,哥哥的大洋画却纹丝不动,我们又马上把对方的小洋画抢过来。他们一个个输光了,又去买洋画,都不服输,一个接一个的输。就没有人意识到“小洋画打不过大洋画”。
长方形烟盒纸叠成一个三角形打撇撇,你的那只放地上,我的一只对着它甩,地上那个被打翻了,你的就归我得了。别人用普通的烟盒纸叠撇撇,哥哥总能找来大烟盒 纸做撇撇 ,别人只有输的份。
打珠果萝,别人用正常的珠果萝,哥哥又找来比别人大几倍的珠果萝,无论打“洞”还是打“远”,都不是哥哥的对手。我们的任务是助威和缴获战利品。也没人意识到“小珠子打不过大珠子”。愿赌服输,屡战屡败,锲而不舍,前赴后继。每次我们都是满载而归。
七 鸿渐码头
夏天,在哥哥的带领下,我们最喜欢的是到鸿渐码头的县河里打鼓泅。有哥哥当教练,学打鼓泅也很简单,在哥哥保护下,我们顺着码头的坡子(台阶)往下走,走到水漫过脖子便转身向坡子扑,只要这样扑几回,就学会了。从狗刨式,蛙泳,仰泳,叠泳,样样精通。哥哥潜泳时间很长,他总会从船的这边,潜到船的那边,有时还从船头潜到船尾。
踩水,也是哥哥的一个绝技,一般人踩水,只能胸部露出水面,而他侧可以露出肚脐。仰泳更是一绝,一般人仰游,脚要帮忙,他双手放到脑后,,两脚翘起来,嘴里还含一根“烟”(当时他不会抽烟,只是含一根短树枝)很休闲地躺在水面,随波逐流,可以躺很久也不沉。
每次到鸿渐码头,哥哥都会带上钓鱼竿,我们三个帮他拎桶,拿小蚯蚓,和撒窝子的鱼食。
下水以前,我们都会打一会水漂。我们四弟兄加上附近住的“热疱头”,五个人一字排开,各捡起一块小瓦片,像拉弓箭一样,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半蹲发射。瓦片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在水面上连续蹦跳,平静的河面溅起了一串串涟漪,水花向四周扩散,波光粼粼,每次都是哥哥的水漂漂得最远,有时候会一直漂到河对岸。哥哥告诉我们:必须找大小适中的瓦片才行,然后身体放松,手腕用力,平甩出去。
按照哥哥的方法,我们的水漂越打越漂亮。
打完水漂,就打鼓泅。打完鼓泅,哥哥就开始钓鱼。
每次钓鱼的时候,“热疱头”也拿出钓鱼杆,在哥哥身边找个地方钓鱼。
哥哥把鱼钩甩出去,很快就看到鱼膘往下一沉,哥哥迅速拉鱼杆,一条刁子鱼就会带出水面,称为“甩刁子”,可旁边那个“热疱头”就是钓不起来。哥哥每钓起一条鱼,我们几弟兄就异口同声地喊:“气死热疱头!”那“热疱头”越气越钓不到鱼。他只得把工具拿着往边挪。他虽然离我们很远了,可还是一条鱼也钓不到。哥哥不断甩钩,只要拉起来就有鱼,“气死热疱头!”的喊声不断。
到该回家的时候,我们的桶里已装满了鱼,“热疱头”的桶还是空空如也,“热疱头”住我家附近,每次哥哥都会给他几条鱼。
本文插图为江先孝先生所作
八 南关小学
1955年,我七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听说要到南关庙小学上学,报名的前一天,我独自一人偷偷跑到了南关庙小学,从我家到南关庙小学,要经过鸿渐关,熊家巷,渡口头,孝子里,周家巷才到南关庙小学,我只是到小学门口看了一下,就回家了。回到家,我说我一个人去了一趟南关庙小学,妈妈沒说什么,只是说以后不要自己一个人跑得太远,于是给我讲了“摸虎子”的故事:“摸虎子”只要摸一下小孩的头,小孩就会看到两边是水,后面是一只老虎在追,小孩只能跟着“摸虎子”跑。从那以后,每到天黑后,我们就乘乖地在家里玩,不敢到外面去,怕碰到“摸虎子” 。
到报名上学的那天,我高兴地斜背着蓝布空书包,跟着妈妈到南关庙小学去。一边走,一边数数:“1一2一3一4……”一直要数到一百,说要考的。又反复告诉我认颜色:“书包是蓝色的,花是红色的,树旪是绿色的,土是黄色色……”到了学校,数也数会了,颜色也记住了。跟着小朋友一起蹦蹦跳跳地进了校门,要下很多坎坡子,下去是一个很大的操场,妈妈把我带到一年级教室,里面已经有几个孩子在考试,有的很快就考完了,有的数数数不出来都急哭了。轮到我了,我很快的数数,只数到二十,老师笑着说:“好了!”接着把红,黄,蓝三张纸片放在我面前,我很快就答完了。老师说:“明天来上学吧!”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书包里有崭新的本子和铅笔,我把本子和铅笔从书包里拿出来,放进去,又拿出来,又放进去。直到天亮了。过完早,独自一人出发了。
我们住的地方属建设街,应该上东关庙小学(二小),而南关庙小学(一小)属和平街,很多同学都互不认识,但大家都见面熟,很快就混熟了。
九 美术小组
上学后,我画画的兴趣更浓了,那时候,同班还有几个喜欢画画的同学,都是照着洋画上《水浒》、《三国》的人物画。
我们班有个叫何家振的同学,年龄比我们大一点,他画画时总是咬紧嘴唇,皱着眉头,用中指勾住铅笔,很认真,很用力,恨不得把纸画穿,所以他画出来的铅笔线条很深,很好看。他画的骑马武士真漂亮,特别是马,简直画活了,我们都是他的“铁杆粉丝”(当时没这种说法),大家都模仿他那样皱眉头,咬嘴唇,中指勾笔(不正确的握笔方法)用很大的劲画画。到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居然有了十几个喜欢画画的同学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除了一起画画,也在一起玩。大家都默认何家振是画的最好的,我画的第二。画多了,都发现一个问题一一手画不好,那手看起来像脚。我妈妈对我说:“画人难画手。”(长大后,我才知道了:绘画有四难:画人难画手,画兽难画狗,画花难画叶,画树难画柳。)于是我就在画手上狠下功夫。有一次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手和脚,啊!脚指头短,手指头长,茅塞顿开,只要把手指头画长一点,手就像手了。这一突破,使我从“第二”变成了“第一”。我感觉像何家振那样握笔很累,样子也不好看,妈妈纠正了我的握笔方法,其实,认识何家振以前,我的握笔方法就是正确的。我自从把手画好后,其他的东西也画得很好了。
十 “司令部”
那时跟我玩的很好的有两个:一个“猪尾巴”,因为他姓朱,他家是卖茶叶的,离鸿渐关更进一点,他父母亲都是“呔子”,咸宁人。另一个“点黑”,叫胡家斌,因为脸上有一颗很大的圆痣而得名,他就住埫子街做秤和毛笔的那家,据说做秤和毛笔的是租他家的门面。
因为住的地方很近,上学和放学总能走到一起,而且他们也喜欢画画。
有一次,我说想找一根钢锯条做雕刀,不知到什么地方能找到钢锯条。他们说可到“司令部”去领,我要跟他们一起到“司令部”去,他们很认真地说:“不能随便带人到司令部去。”
过了几天,他们真的从“司令部”领来了断钢锯条。有时候他们还会从“司令部”领来一些很脏的缺胳膊断腿的玩具娃娃,使我更想到“司令部”去。
一天放学,像往常一样,我们三人背着书包一起走。不一会,我回头一看,他们两个不见了。我忙往回走了几步,在一条小巷子的巷口,我看到了他俩的背影,他们同时回头看了一下,拐了个弯,不见了。我连忙追过去,在他们拐弯的巷口,又看到了他们,这次,他们没有往后看,直接拐了个弯,我赶紧跟上,也跟着拐了个弯,看到前面已到县河边了。我走过去一看,他俩正在河边的一个垃圾场捡垃圾,啊?这就是我神往的“司令部”。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我连忙独自一人先跑回了家。
过了几天,放学后,我赶紧往“司令部”跑,当我到“司令部”的时候,正好有人倒垃圾,这好像是工厂里倒的垃圾,我捡到了钢锯条,铁丝,铜丝,兴匆匆地往回走,当我快出巷子口的时候,他们正往巷子里走,我两只手都抓满了东西,对他们喊:“司令部要我把这些给你们,今天就不去了!”他们每人拿了几样东西,就一起回家了。
十一 壁画事件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我看到大街小巷的墙壁上都画着“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超英赶美!”“三面红旗万岁!”……我们的兴趣就从古装人物,转移到画大跃进宣传画上,这些画都是要把平时在街上墙头的宣传画看后,记在脑子里,再画到纸上。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决定星期天到学校的墙上去画宣传画。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认可。
星期天,大家都准时到了学校,把校园里所有的墙壁都用蜡笔画满了宣传画,画完后,大家都陶醉在其中,欣赏着半天时间的得意之作,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学校。
星期一,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很早便兴冲冲地跑到学校,去看我们画的那些画,特别听到有人说:“画的好好看。”我们一个个都沾沾自喜。
一会儿校长来了,站在操场上冲着我们问:“谁画的。”我们满以为是要表场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我们画的!”
校长说:“要你们家长来把墙刷了。”
这时,我们才知道惹了祸,面面相觑,后来请家长来把墙刷了,校长看到我画在正对校门墙上的“三面红旗万岁”的画,说:“把这幅画留着吧!”我高兴极了,这可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从那以后,画兴猛增。每次上图画课,我的图画都是一百分,我们的图画老师是个女的,短发,微胖,姓周,她说:“能在我的图画课上得一百分的只有江先孝。”
周老师是我们的图画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后来她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我有时间就会到文化馆看她画画。
十二 初学泥塑
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喜欢玩一种甩泥巴的游戏。把泥揉成个圆形,在中间挖个孔,然后用一只手把挖了孔的泥托着,挖空的那一面朝上,边晃动手,嘴里边有节奏地喊:“天爆竹,地爆竹,黄泥巴,响爆竹!”喊完,就把挖孔的那面朝地上甩,在泥巴落地的瞬间,一股力量使泥巴被空气击穿,发出“砰”的一声,爆竹就响了,谁的响声大,谁就赢了,不过都不计较输赢,只图一个高兴。
为了挖到好泥巴,经常放学后跑到北门很远的古城堤上去,那里有一种红泥巴,泥巴里还参杂着一条条的白色,剖面看很像肉,他们说这种泥巴是死人变地,因为古城堤是埋死人的地方。这种泥巴,越揉越红,这种经过揉搓摔打的泥巴,用来雕塑,不变形,不开裂。用它来做各种样式的手枪。手枪主要由枪管,板机和枪柄组成,枪做好后,凉干,干透了,硬梆梆的,然后涂上黑墨水,干后用笔杆在枪上反复蹭擦,越蹭越亮,明晃晃的,像真手枪一样。
有一次,我想用泥巴搓个圆球,怎么也搓不圆,最后搓成了一个鸭蛋,我给它加上一个长脖子,安了个鸭头,我问妈妈,“这鸭子像吗?”妈妈说:“脖子太长,像鹅。”隔壁正好养了两只大白鹅,妈妈带我去看鹅。我们来到隔壁的院子里,两只大白鹅的羽毛白得像冬天的雪似的;一双橙色的脚掌竟然能走得如此平稳;长长的脖子上一个扁扁的头;头的左右边镶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眼睛前面有一张长长、窄窄、扁扁的嘴,是橙色的;它的额头也是橙色的,像一颗橙色的明珠镶在正中间。回到家,按我看到的鹅,把鹅做得惟妙惟肖。
1959年,学习救火英雄向秀丽,少年英雄刘文学,我用泥巴做了向秀丽和刘文学的半身雕像,在学校展出,受到师生和家长们一致好评。
十三 学画头像
不久,我读武大的姐姐放暑假从武汉回来,给我带了一本《给初学画者的一封信》,这是一本普及型的美术入门书籍,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中,有较大影响。
第5封给初学者的信,文末有一个轻描淡写的细节,其实很重要。是说绘画真正入门的坎,是你观察方式的彻底养成,而练习线条不过是最划算的手段罢了。这个独属于绘画的『观察方式』,正是我们需要占领的制高点。
在书里还夹了一张姐姐用钢笔画的长江大桥。
初略看完这本书,我就由无意识的观察,到有意识的观察,果然绘画突飞猛进,除了临摩,经常要老七、老八摆出各种姿态让我画。也不懂比例,结构,画出来的东西,他们都觉得怪怪的,就不愿给我当模特了。妈妈主动给我当模特,不管画得怎样,她都很高兴。
有一次,听说有人在天升澡堂画画,我就兴匆匆地跑过去,看见两个年轻人正在澡堂大厅里给别人画像,他们左手拿一块小画板,右手拿铅笔,铅笔削得又长又尖,边看被画的人,边画,他们先画眉毛,再画眼睛,画鼻子,嘴巴,然后画外轮廓,加头发,画得惟妙惟肖,看得我心里痒痒的。后来他们到工人俱乐部去,我也一直尾随,直到他们收工,我才很兴奋地回家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画家”。
回到家,找一块厚纸板,也做成像他们画板一样大小的画板,又找了几张白纸,还是拿老七、老八试手,按照那两个年轻人的方法,从眉毛开始,浓眉大眼,是江家人的特点,只要把眉毛画好,就很像了。这样,我对画像就有信心了。在学校里也给同学们画像,我自己认为画得很像,被画的人也觉得像,自己觉得自己就是“画家”了。
十四 学做皮影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回家,走到孝子里,有一个同学说往河街走,大家就拐弯往河街走。到河街,河街其实也很热闹,快到鸿渐码头的时候,看到有几个人从说书的茶馆出来,那个建议往河街走的同学,把手一挥,我们紧跟其后,进了茶馆,各自找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听书,说书人正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拳打得镇关西开了个酱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齐都滚出来;第二拳下去,镇关西被打得眼睖迸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锦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下去,镇关西好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拨儿、铙儿一起响……
这个同学告诉我们:皮影馆,剧场,在快结束的时候,都可看“逍客”,观众往外走,我们可趁机进去看几分钟“逍客”。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放学后到剧场,或茶馆,或皮影馆去看“逍客”。
我最喜欢的是看皮影,有时候几个人去,有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去。慢慢地我就记得了一些皮影的人物,《封神演义》里的主要人物有姜子牙、哪吒、土行孙、杨戬、雷震子、黄飞虎、纣王、妲己等。
慢慢地记住了一些人物的样子,回家画出来。
妈妈看我画的像皮影,就跟我讲皮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并找来装药的纸盒,选择厚薄适合的空白纸板,让我在上面画皮影,画完后,妈妈帮忙把皮影剪下来,皮影身上的花纹还要用刻刀镂空,后来我自己学会了剪刻。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
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按妈妈的指导,我分十一个部分把皮影画好,妈妈告诉我,两只胳膊的四节可只画一节,剪成一样大小,免得两只胳膊不一致。
画稿完成后,就是剪,有些细致的地方剪刀进不去,妈妈就帮我用旧发条制作雕刀,有了雕刀,那些小窟窿就好雕刻了,雕刻完,上色我就得心应手,上完色以后,妈妈拿来白桐油,告诉我上桐油最少要上三遍,每遍不能上得太厚,每上完一遍,一定要干透,否则会发皱或起皮,上完三遍油那皮影就透亮透亮跟真皮一样。
接下来就是组装,除头以外,其他关节都要连接,每个连接点只能是一个点,如果两点连,关节就不能动了。
原来妈妈小时候也看过皮影,做过皮影,还会唱很多皮影的唱段。
后来老七老八也参加做皮影,妈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开始做的皮影比较小,只有一尺高,后来做到了两尺高。-有时间我们就把皮影按在墙上玩。
十五 表哥
我有个表哥,叫陈世杰,他大我十来岁,很聪明,舅伯说他:拿起笔就想当画家,拿起二胡就想当音乐家。他确实很聪明,画画是他的强项,那时候没有好纸,作业本都是用一种灰不溜秋的“再生纸”做的,表哥找到一些旧书的封面,这种纸较厚,封面的背面是白色的,他在这种纸上画的花鸟画,太好看了,花和叶颜色鲜艳,那鸟的眼睛很有光泽,多看一下,水汪汪的眼睛像能转动,羽毛栩栩如生,看起来像印出来的。他会用极简的几笔画出鸟的各种动态,只要看到小鸟飞过,他就几笔把小鸟飞的动态勾画出来,鸟飞走了,他还在不停的画,他告诉我,这叫“速写”,先观察,把观察的东西记在脑子里,再很简单的勾画出来,真是太神奇了!我对表哥,崇拜得五体投地,在我眼里,他就是真正的画家。
有时我到渔薪走“嘎嘎”,表哥总带我到渔薪最大的一家餐馆吃饭,那餐馆墙壁上的画,都是表哥画的。有的装裱成条幅,有的干脆直接画到墙上。
表哥1958年考上湖北中医学院,当时他是该校的高才生,团支部书记。毕业后,在镇上一家小诊所坐堂看病。每逢过年前,他就在诊所门口摆摊卖字画,写对联,现场画画。
他最喜欢画葫芦,画时,嘴里念念有词:“枯叶黄葫芦,葫芦三个!”画完就有人买,供不应求。
原来,在国画中,葫芦与“福禄”谐音,是福禄双全的象征,家家户户都悬挂葫芦画,能给家中带来好运,祈求全家平安健康等,是开运吉祥物。
“葫芦三个”,乃 高官厚禄,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表哥吃住都在小诊所里,他睡在诊所二搂地铺上,我到渔薪就和他挤在地铺上睡觉,有时候他也要我帮他画,我怕砸了他的生意,不敢动手。
后来他画老虎中堂,他先用毛笔勾画老虎动态,让我涂色,画了几幅,就有了自信。
老虎的脸圆圆的,一道道黑纹十分有规律地缀在黄白相间的毛上。老虎的身躯庞大,淡黄色的毛中有一道道斑纹,胸前的毛却是白色,一条大尾巴上一圈圈黑纹。老虎额头上几道黑黑的横纹,就像用毛笔写出来的一个醒目的“王”字。老虎最突出的特点是它身上的一道道十分规律的斑纹,点缀在黄褐色的皮毛上,十分漂亮。
在表哥的指导下,涂完了一幅老虎的颜色,把画挂到墙上,远看,一幅下山猛虎,活灵活现,我第一次给老虎上颜色,没想到这么漂亮,不由得沾沾自喜。表哥仔细看了一下,他对我说:“眼睛很重要,先用淡花青调墨染瞳仁,浅一点藤黄晕染眼珠,藤黄调赭石加淡墨勾勒出下眼睑,再用白色小心点出眼球中间的亮点,最后用重墨点瞳孔。”他边讲边示范,顿时,眼睛就活了。他说:“这叫画龙点睛。”从此我记住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以后不管是画飞禽走兽,还是画人物,只要画眼晴,就特别小心认真。
那时候舅伯在镇上开了家打棉絮的店,经常要到乡下收棉花,有一次,我们带了十几幅老虎中堂,舅伯带我一起到乡下去收棉花。舅伯去的时候,拖着空板车,我就坐在板车上。在乡里转了一天,边收棉花,边卖画,中午在一个亲戚家里吃饭,送了一张老虎。转了一天,棉花也收了一车,十几幅老虎也卖完了。
从渔薪回家后,买了一张白纸,凭记忆画了一张老虎。从铅笔起稿,到勾墨线,整整花了一天时间。第二天上色只花了半天时间,画虎眼的时候,我按表哥教的方法,很认真的上了几次颜色,站在远处一看,那双虎眼,炯炯有神。妈妈看我画好了,很高兴,便把这幅画贴到了家里很显眼的地方。
不久,嘎嘎婆从渔薪来了,一眼看到我画的老虎,高兴地说:“老六画的猫好像!”把全家人都逗乐了,我才意识到画虎不成反似猫。
有一次,表哥从渔薪来,这次他没带画画的工具来,带了一撂学生的练习本,全写满了字,有一个练习本的封面上用毛笔恭恭正正的写了《珞珈春秋》四个大字。
表哥这次来我家,看来是想在我们家完成他的小说《珞珈春秋》,妈妈给他在二楼收拾了一间窗户正对大街的房间,他除了吃饭上厕所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专心写作。
有一次,我到他房间,随手从他那一大撂练习本里拿了一本,翻了几页,“……在中山公园假山后的石凳上,吴哲豪和程思敏并排坐着,远眺湖面的水鸟在草丛中嬉戏……”
翻了几面,很多字都不认识,可觉得他写的那些东西都很有意思:公园里棋盘山、四顾轩、雨奇亭、深秀亭等园林景点的描述,使人身临其景,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到中山公园去玩一下,该多好啊!
十六 爱上书法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有写字课(毛笔书法),那时候班上有“颜”“柳”“欧”“苏”四种字帖,老师将帖子分给同学,拿到什么帖子就练什么字体,反正是“描红”。描红就是字帖上的字都是用红色印成的空心字,只要把空心字填满就行。描红可以说是毛笔字的入门手段,对毛笔书法启蒙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帮助初步掌握笔法、结体、比例等,为书法学习打好基础。我得到了一本“柳体”字帖,柳体书法的特点是:潇洒,清瘦,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一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我还蛮喜欢柳体,对它一见钟情。
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就是书法课,每到这天,都自带毛笔,小砚盘,“金不换”的墨条。
上写字课的时候,在老师的指挥下,大家都先磨墨,打开砚盘,往砚盘里加一点水,然后用“金不换”的墨条在砚盘里磨,其实磨墨还有些讲究:要轻而慢,保持墨条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顺着一个方向打转,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墨磨得浓谈相间为宜。
磨好墨水后,再就是蘸墨舔笔,这也有讲究。先⽤清⽔把毛笔打湿⼀下,让笔毛湿透,再蘸墨,⽔墨交融,会让笔头的蓄墨性也更好,书写更流畅,再加上善于调锋,书写过程中就不⽤频繁蘸墨,⽽是等笔⾥蓄存的墨⽤尽之后再去蘸墨。
我认真按老师教的方法,磨墨,蘸墨,舐笔,严格按照字帖描红,那字描得工整漂亮,我的字帖上总是被老师用红笔打满了圈。而很多同学都不得要领,桌面、身上和脸上都是墨迹,狠籍不堪。
回到家,我用废纸练字,如痴如醉,从描红,到临帖,自己对自己的字也很满意,以为自己就是书法家了。
有一次,妈妈告诉我,斜对面“卢记”有个老人字写的很好,他每天都要写完一碗水。
按照妈妈说的,我就到斜对面“卢记”去看写字的老人,“卢记”也是个大户,房子很大,从正街通往东湖,解放后,这房子住了很多户人家,所以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出。走到后面一个很大的天井,天井旁一房间里住着一个童颜鹤发的老人,老人很端正的坐在门口的书桌旁,专心致志地挥毫书写,书桌上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板和一碗清水,老人蘸着清水,悬笔在大理石板上书写。我站在书桌旁,老人只管练字,好像没有发现我站在一旁。
回家后,我也想像老人一样,用清水在大理石上练字,可是家里没有大理石,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我们家有一个木制雕花茶几,茶几面就镶着一块白色大理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便端来一碗清水,蘸水挥毫,学着老人的姿势,开始练字。清水写在石板上,除了一片湿,大理石上看不出字的影子,当时看到老人写字的那股激情和冲动顿时荡然无存。妈妈看到我的表现,说带我再去“卢记”看老人写字。
老人和往常一样,正襟危坐,握笔蘸水,奋力疾书。当老人再次蘸水时,妈妈跟老人打招呼,并向老人请教清水练字的方法。老人搁笔微笑:“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老人的话,似懂非懂,但我又有了练字的冲动。
回到家,再次握笔练字,笔头写出的清水字迹,巳渐渐清晰起來。有了这样的练字经历,我在以后的绘画中,常想起“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这几句话,往往就得心应手,在别人眼里是一张白纸,在我的眼里这纸上已有了清晰的轮廓。画起来就得心应手。
十七 自制竹笛
我十岁的时候,看到别人吹笛子,心里痒痒的:要是自己也有一支竹笛多好啊!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萧儿对正口,口儿对正萧。萧中吹出胜利调。”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教了一首“紫竹调”的歌,虽然歌里唱的是“箫”,但对我来说“箫”就是“笛”,“笛”就是“箫”,只要能找到一根粗细适中的竹子,就能做成一根“笛”。首先看到的就是家里晒衣服的竹杆,太粗。突然,发现了家里用的叉杆,叉杆的柄是竹子的,粗细正好,而且这叉杆的竹子被摸成紫红色,光溜溜的(后来才知道这叫“包浆”),凭感觉,按笛子的长短,用菜刀慢慢的,小心翼翼的把竹子砍下一截。
竹子有了,可竹子一节一节的,那节的地方是堵死的,怎么能打通呢?
妈妈找来一根铁丝,用火将铁丝烧红,趁热,将铁丝对准竹节,只见黑烟直窜,很快竹节被烧穿了,迅速把冒烟的竹子浇上水,用同样的方法,把几个竹节都烧穿了。
妈妈告诉我:笛子正面有一个吹孔,六个音孔。
竹子打通后,按自己的手指距离,用烧红的铁丝烧了七个洞,一个吹孔和六个音孔,用雕刀尖小心翼翼地把烫糊的地方修光修圆,笛子做好了。左右手的二指、中指、无名指按住笛子的六个孔,嘴巴对准那个吹孔,鼓起腮帮子,睁大双眼,使劲吹,只有“哺哺”的声音,不一会儿便觉得眼珠都要掉出来了,腮帮也感到涨疼,当时做笛子的那股兴奋劲荡然无成。
我妈妈找来一位会吹笛子的老人教我吹笛子,老人慈眉善眼,他拿起我做的笛子,仔细看了一下,,嘴巴对准吹口,轻轻一吹就吹响了,而且还吹了一首《浏阳河》的曲子,真好听。他说:“这个吹口太近,离开一点再钻一个孔,做吹口,现在这个吹口可作为膜孔,贴笛膜。”
我接过笛子,还是只能发出“哺哺”的声音。
老人告诉我:两边嘴角向后收,像微笑时一样,嘴中间逞圆形小孔,轻轻对准吹口。
按老人说的方法,轻轻一吹,响了。
又按老人教的方法,加了一个孔作为吹口,原来的吹口贴上笛膜,调整吹笛的口形,反复练习,居然吹响了,因贴上笛膜,笛声很好听。
我家大房“江义兴”有个跟我同年的堂弟,学名叫江先明,小名叫大毛,人很聪明,受他叔叔的影响,很小就会拉二胡。因笛子能吹响了,便急匆匆地去找大毛,我说:“你拉二胡,我吹笛子。咱们一起玩吧。”他连忙拿出二胡,翘起二郎腿,把二胡搁在腿上,左手握住琴杆,右手拉弓,轻轻地拉动弓杆,弓毛在二胡的两根弦上磨擦,发出“索来,索来”之声,接着就是“索索拉来,哆哆拉来……”边拉嘴里还哼哼:“东方红,太阳升……”身子晃动,头也随着节奏晃动,一只脚尖也跟着动起来,我也拿着笛子随着他的节奏,几个手指头在音孔按下抬起,抬起按下,看他摇头晃脑,我也摇头晃脑,两个人一个拉琴,一个吹笛,配合默契……好好的过了一把瘾。
后来在老人的指导下,真正学会了吹笛子,吹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
这根竹笛伴随我长大,下乡,进厂,虽然后来买了很多笛子,但这根自制的竹现在躺在我的书柜子,成了我的陈列品。
童年更像是一个梦,这个梦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也充满了无限的美丽。酸甜苦辣,赤橙青蓝,令人怀念……
本文插图为江先孝先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