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南乡,指邵伯洋桥以南,现邵伯工业集中区和谢庄附近区域。旧时,江都河北片有多家锣鼓小牌子队伍,如邵伯杨庄小牌子、马家桥小牌子、樊川小牌子、锦西牌子、宜陵牌子、南乡牌子、北乡牌子等。邵伯南乡也有好几班锣鼓牌子,如任庄、高蓬等。南乡锣鼓小牌子是邵伯锣鼓小牌子的重要分支。
南乡锣鼓小牌子历史悠久,至“文革”前,一代传承一代已近200年。以前,婚庆、寿庆、庙会等场面都离不开小牌子的演奏。解放前夕大军南下,亦或是亲人参加解放军和志愿军,都少不了小牌子吹奏曲牌,敲锣打鼓欢送。
南乡锣鼓小牌子是独特的庄园文化,在相对封闭的农耕状态下,具有“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区域草根文化特征。
南乡民间艺人众多,他们自集成班,只要聚到一起就开始训练,有时互相邀请、客串,互相学习借鉴,大多以邵伯长锣为主、夹花演奏。其活动一般在夏秋两季下午4点钟以后到晚饭前,冬春两季是下午或晚饭后,腊月为了迎接春节,经常能玩到夜里11点多钟。
南乡锣鼓小牌子传承有序,以心记口授为主,都是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的单线性传承,几乎没有文字记载。除了自身的改进完善,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在技艺上相对保持完整性和原创性。第一代有张春霖、张春海、萧玉山、萧玉清、谢登发、张宝国等,第二代有戴国安、戴国定、卜学海、吴兆凯、张竹安、金太相、张竹根、张竹云等,第三代有殷兆发、谢登顺、周玉平、李富法、黄干林等。
区域内民俗活动频繁,如庄上人去世了,要放“高台”或“花台”,吹打焰口;“七数”时和尚“取水”、“跑方”,也用到锣鼓小牌子。各家都有绝招,有钱人家同时请两班和尚,亦或一班僧人、一班道士,赛吹赛奏,热闹非凡。特别是时入冬月,各庄晚上就开始吹拉弹唱,排演春节节目。
邵伯的新春锣鼓遍及各乡。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装好了摇钱树,画好了墩子,吃罢团圆饭,一家老少和附近爱好者情不自禁地搬出了锣鼓家什,一阵锣鼓,一阵吹奏,“乒乒乓乓”、“咚咚锵锵”就敲了起来。锣鼓声、民乐声、地方小调民歌声此起彼伏。庄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人越多,敲打更有劲,有的庄上搬出了两班或三班锣鼓进行赛锣,直到深夜。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一日不断,天天不闲,庄邻们都沉浸在欢庆之中。
正月初一大早,小牌子队伍要上邵伯街,他们先到嵇姑潭,再去柴坝演奏演唱,如果过不了关,别想进南圈门。当时以张春霖、张春海为首,每年正月初一都必须先过这一关(见物对物,见什么对什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热闹非凡,正月十五到泰安都帝庙抢斗香,抢到斗香就一路吹奏回来,更是欢乐。南乡锣鼓小牌子还同荡湖船、花担子、河蚌舞、唱民歌等活动有机结合,有序进行,行路时吹奏小牌子,到了庄上就演文艺节目。在节目交换中间再穿插小牌子,相互交替进行。
南乡锣鼓小牌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邵伯锣鼓小牌子。其一,邵伯南乡与北乡不同,南乡商人较多,许多人把外地的吹奏技艺,特别是江南丝竹的音乐旋律和演奏技巧适当地引用到小牌子上来,丝竹细腻委婉,邵伯锣鼓奔放豪迈,打击乐与丝竹乐相互融合,互动互补,形成独特的韵味。其二,邵伯南乡在全国各地开棉花席子店和木行的商人较多,自然造就了几百人的弹花匠和撬班工,在演奏细节处理上吸收了民间特种行业的劳作之声,把香火戏的大锣大鼓伴奏、花鼓戏的“小开口”与地方小调融于一体。同时吸收了扬州清曲唱腔优美动听的特色,曲牌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具有南乡牌子的独特风采。其三,南乡牌子深受民间艺人、扬剧创始人之一黄生波祖传香火戏的影响,演出中常用锣鼓伴奏曲牌(“十杯酒”、“八段锦”、“剪剪花”等)。
南乡锣鼓小牌子是邵伯锣鼓小牌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
(韩春 黄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