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测字术萌生的土壤,汉字体系的演进和构成,均与测字的滥筋不无关系。
我们先从汉字体系的演进这个层面来考察。
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号,是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而山东营县陵阳河和诸城大汉口发现的陶缸上的图形文字,可视为象形、会意文字的雏形。一九九二年初,山东邹平丁公村又出土了龙山文化刻字陶片,上有一组刻划文字计五行十一个字,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颇规则,刻字有一定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和图形文字的阶段;全文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还有待释读;其年代约在公元前二三00年前左右,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八百年;它与先前发现的商代早、中期陶片上的刻划文字,都是接近于甲骨文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公元前十四——十一世纪的晚商甲骨文,这是一种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的文字,其早期形体的象形成分较多,晚期象形字的比例渐少,形声字增多,许多字的形体结构都已基本定型。稍后出现的金文(因铸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在文字形态上与甲骨文同属于一个体系,但更趋于成熟。
金文一直沿用到小篆的出现,小篆即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字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分裂割据,字体很不相同,一个字甚至有七、八种写法。
这给全国统一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秦统一中国后,除了实行其他统一措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书同文”,即把字体在秦篆体的基础上加以统一。许慎“说文解字”正是以研究秦朝统一后的文字为基础。
秦统一时规定用的文字、其结构、笔画、位置已差不多固定,以后的文字在笔势上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构架已少变动,从绝大部分篆体字体中,我们仍然可以识别它是什么字,这也是文字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小篆书体在快速书写下就变成棣书,橡书跟小篆比较起来已经起了很大变化,这大约发生在汉代。
由于字体的剧变,出现了很多随意拆解字体结构、解释字义的现象。《汉书·艺文志》上说:“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比如“马头人为长”、“土力于乙者为地”、“八推十为木”等等,显然都是随心所欲地解释字义的方法。
这种随意拆解字体的现象,虽然不是测字,实际上已跟测字很接近了。
另一种书体就是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楷书,它通过隶书演变而来,但比隶书更容易书写,更有法则。
汉字在楷化以后,终于脱离最初的具体的形象特征,变成由点画组成的抽象符码。
从以上主要书体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是文字逐渐成熟的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观上也是为对文字作一总结,澄清当时一些“俗儒鄙夫”对字形的随意破坏和对字义的随便解释。但许慎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也难免会犯同样的错误:“《说文最大的缺点和错误,仍在字形的分析和字义的说解。
大体一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据小篆的形体,失于追溯造字的本源;一是只据的后来的理解,示能考证明造字的始义。”(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例如“一贯三为王”、“推十合来士”、“甲像人头”、“乙像人颈”等等,文字学家们均已指出这些出自《说文》的错误。
印度著名诗泰戈尔的名句说道:“错误是颠倒是的邻居,因此它欺骗了我们。”(《流萤集》)任意肢解汉字形体和胡诠释字义的作法,混迹于对文字形义的科学严谨的分析之中,并被人们深加接纳,这就为拆字术的出台做了一番铺垫工作,使它有了鱼目混珠的条件。
两晋南北朝之际,拆字之谢和解字占梦愈演愈烈,史不绝书。
它们越来越接近测字术,推动了测字术的发展,丰富了测字体系。
东晋末,有谢谣流传:“二口建戈不能方,两金相克发神锋,空穴无主寄人中,女子独立反为奴。”预示刘裕将伐东晋建立刘宋王朝。“二口建戈”为刘,五德中晋为金德,刘姓又有金,故日“两金相克”。“空穴无主奇人中”为'寄'“女子独立”为“奴”字,寄奴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后燕慕容熙初即位时,就有童谣说:“一束菜,两头燃。秃头小,来灭燕。”后慕容熙为慕容云所败。慕容云原姓高,“菜”字上草下禾,两头燃尽则为高,他的小名叫秃头。全谣预言慕容熙将秃头高云所败。
大文学家沈约也信谢纬这一套。他曾对萧衍说:“天文之事,表世运之征,永元(齐东昏侯萧宝卷年号)以来,尤为彰著。谢云:'行中水,作天子。'此又历然在记,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行中水”,即“衍”字,乃萧衍之名,这个谢语说得这位未来的梁武帝连连点头。
北周武宇文管改年号为“宣政”,后梁明帝萧岗离合二字为“宇文亡日”。宇文爸竟于当年六月亡故。
隋代建国,基业创于杨坚受封随国公,他夺取天下后,嫌“随”字带有“走”意不吉利,因为江山要坚固如磐,怎能有“随波逐流”的意味呢?于是去“走”为“隋”。但有人认为“隋”和“堕”原来人是可通假的,这么一改反而预兆国运将堕。除了这类广义的拆字形式之外,测字在隋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方术活动,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谓“破字”,并出现对测字术进行归纳总结的专著《隋书·经籍志》卷三所著录的《破字要诀》就足以证明这一事实的存在。
唐代有关文字占卜的事例颇为丰富,见诸正史及《宣室志》、《会稽录》、《朝野金载》、《西阳杂祖》、《唐人传奇》、《北梦琐言》等文献。如:玉局观老道士崔无有算术,杨德辉欲赴妖人李嵩举事,以叩崔;今画地作字,德辉书“北千”二字,崔以“千”插人“北”字内,日:“去即乖耳。”杨遂不赴。(《北梦琐言》)洛州杜元有牛一头,夜梦见其牛有两尾,以问占者李仙药,曰:“牛字有两尾,失字也。”(《朝野金载》)翟大师尝人奠州,大言日:“今夕当有八人过此,可善待之。”八人,火字也。(《西阳杂姐》)实际上都是测字。
相传唐太宗曾向僧一行问唐朝存国几代,一行没有直接回答,只进献一博戏用,具“叶子格”。以“叶子”分拆离合,可成“二十世李”,这还是测字。
李淳风是太宗,高宗两朝著名的天文历数家,博通群书,善占验之术,曾以解释“唐中弱,有女武代王”的秘谢受知于太宗,官至太史令。其族中有一名贞妹者,请淳风占断六甲(身孕),书一“元”字呈上。淳风说:“‘元’为‘二八’之形,属兴卦三之象。”按八卦所属,翼为长女。贞妹初次怀孕,生女无疑。贞妹望子心切,不愿相信,又以“元”字问其他术士,大多断为生男,他们无非是迎合贞妹的心理来获取钱财。贞妹喜极而归,及至分娩,果然生下一女,大失所望。李淳风就是运用八卦易理来测“元”字的。
测字的方法还被用于政治、军事斗争中。据《会稽录》,裴炎与徐敬业谋起兵反武则天,敬业等合扬州兵起,炎作内应。裴炎致敬业等书信,约定参与军事行动的日期,只写“青鹅”二字。有人向武则天告发,朝臣们莫之能解。武则天说:“青者,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败。
唐末,社会上已有以测字为生业的人出现。《字触》卷三记载:“唐信宗改广明元年,相子者曰:'人自里下出,姓黄氏;左足踏日,右足踏月,自此天下被扰。’是年,黄巢人长安,乱天下。”其中,“相字者”就是宋代测字相士的原型;而把测字称为“相字”,或许唐末已发生,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宋时则谓之相字”。(《北梦琐言》)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从魏晋到隋唐是测字术发展的过渡时期,测字术的一些基本方法都已形成,因此两宋测字术的盛行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