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朝刚
五百年来的文化史,遇到千古奇人王阳明(字守仁)之时,儒家思想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从阳明龙场悟道起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直到将阳明心学升华为致良知,这一波三折,心学思想的大成光芒照亮了中国的哲学,铭刻于史册传之久远。
王阳明,他是被当年明月称为明朝一哥的思想家、军事家,可谓文武双全,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尤其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教人向上、发人深思、导人觉悟、催人奋进。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与探讨过知行合一的比较多,而今笔行此处,郭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领悟阳明心学的高光时刻,阅读阳明的四首诗,一起去感悟致良知智慧的大境界。
咏良知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解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圣贤(孔子之圣心),只不过是被尘世俗事的私心杂念所遮蔽而心生迷惑罢了。如今我来给大家说明其真实面目,大家莫要再犹豫、切勿再迟疑了,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啊。
引申:人人皆生来平等,在道德方面的修行,良知是存于我们内心,没有高低贵贱差别的。世人之所以不能洞见本心,识得良知的庐山真面,只是被私欲杂念掩盖,而见不得其本心而已。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心怀善念成己、多思利他善举,在事上磨方可去迷得悟。
咏良知其二: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解读:试问世人为何终日茫茫然而不知所踪,心中焦虑万分、杂念丛生,由于其心不正而用功不得其法,偏离正道而不自知。别再说读书做人成圣没有修行的方法了,良知就是法门。
引申:古之读书入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大学》之中,就有修齐治平的治世理想。凡意念之发,正邪善恶,良知自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咏良知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解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定海神针,所有人情事物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你内心的良知。以前的我在世间苦苦寻觅,颠倒了顺序,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没有领悟到根本所在。
引申:心之良知,人皆有之。修行之要,在于正心,正心之后就是诚意,不在格物之时外物的物理层面,而是在格物之时我们内心的良知。心即理,在我们心中,圣人之道,不假外求。寻寻觅觅在外边未果,蓦然回首,良知就在你的心中。
本文下半部分更加精彩,欢迎订阅、分享。
感谢阅读,欢迎订购专栏,分享给更多人一起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咏良知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解读:我们于无声无臭独知之时,此是乾坤万有的根基。良知之心,人人本自有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怎么能抛弃本身就具足的良知,反而像一个持钵沿门乞讨的乞丐那样一味地向外求索呢?
引申: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准则,就在于我们的道德认知,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这就是读书、做事的基础。故君子慎独,厚德载物,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朝刚感悟:良知在心中,知行合于道,德行才之前,实践出真知。致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至高境界,引领心学智慧到达高光时刻。人生必然是先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就是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新时代的人才观,我们正是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本财末,正心善念就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道德用于律己,正人者须先正己,正己者须先正其心,正其心者须诚其意,而后才是学知识、习文化、增技能、长才干,从而可以建功立业,基业长青。
古之圣贤,皆有内圣外王之修行标准,而今于卓越人才来讲,内外兼修、德才俱备。终身学习、持续修炼,凡成为高手者,有着一颗菩萨的心肠,同时具有霹雳的手段,通晓天道、善行地利,积聚人和,修炼内功、良知具足,方能实现平生之志愿。
本文作者:郭朝刚,奇哲咨询创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推荐阅读:
1、什么是管理?解读管理的含义和发展、了解其职能、内容与分类
2、沟通高手:必备特质素养、学好乔哈里窗技巧、修炼三项专业能力
3、高手的修炼:PDCA管理循环,从聚焦问题到改善问题,精益求精
4、领导之道,在于察人性练内功,做好战略规划,抓管理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