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破坏的原因
南京明城墙破坏有以下几个原因:
1、明朱棣迁都北京后荒废,年久失修倒塌;
2、战乱损毁(明末清初战争、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民国抗日战争);
3、建设拆除(太平天国时期建各大王宫王府、民国首都建设、新中国城市建设、民间建房私拆);
4、其他破坏(文革破四旧、文物盗窃等)。
明十三陵有几个被盗
明朝的13座皇陵从未被盗过,也就是通常说的明十三陵,在这些皇帝陵墓周边还有许多陪葬的陵墓,整个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那里自从明成祖朱棣继位以来,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期间历时230多年,建造了13座皇帝陵,以及皇后、妃子和太子等陪葬陵墓,称得上是一个古墓群。
明朝毁掉的元朝宫殿是什么样子的啊
洪武初年,大将徐达陈兵大都城下,数十万明军在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元顺帝落荒而逃。出于殄灭元朝王气的思想,徐达秉承朱元璋的旨意,悄无声息地干了几件大事,一是,把大都城的居民一个不留地驱赶至河南开封。二是,迅速从全国各地移民来充实北京。三是,彻底地毁掉元宫。大都城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史书只是轻轻地带过,对于,元宫的被毁则只字不提,仿佛元宫历史上不曾存在。不同于阿房宫被焚,汴梁城被掠,金中都被烧,正史上都有清楚的记录。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多了个心眼,不想背上这个恶名。
一个叫萧洵的工部官员,特地从南京城赶来,协同徐达参与了毁宫的行动。事后,写了一篇《故宫遗录》。也许那只是萧洵有感而发的一篇随笔,但是出于忌讳对毁宫的行动还是一字不说。文中只是记述了,元宫的布局与建筑,从而,后人才得以有幸窥知元宫的面貌:建于皇城西南角的隆福宫正殿叫光天殿,是一个约有550平方米的七间大殿,正门为光天门,左有崇华门,右有膺福门,正殿后有寝殿,暖殿,再后为隆福宫,光天殿周围有172门房,四隅有角楼,东北角还有三间楠木殿。这组宫殿群,长廊环抱,重栏曲折,规模宏大。宫的西侧有御苑,称西御苑。苑内叠石为山,乔松参立,藤葛蔼蔼。山上建有香殿,鄂尔多荷叶殿,山前有重檐圆殿、歇山殿、棕毛殿、鹿顶殿、水心亭、流杯池,所有建筑全部用曲折的游廊环绕,苑四周围以宫墙,辟有数座红门。
永乐大典被谁毁的
李自成。
《永乐大典》被毁的一个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被李自成烧毁了,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纵容部下烧杀抢掠,而且李自成在败逃出北京城之时,也曾对紫禁城放火,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谁也顾不上去担忧一部书的命运,也许这部书就在明末的战乱中被烧毁了。
朱元璋被谁灭的
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败了大明。
其实也不算,明代毁在了天灾人祸下。
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差,素质低,作战无规则,无阵法无斗志无装备,基本上是一群乌合之众。无法与专业军队对抗。
1,明代同时与北方满清,蒙古双线作战进几十年,后来又有李自成等数个割据势力趁火作乱,在经过进十几年的多线长期战事中,不断加大的军事开支造成税负沉重,大量自耕农破产,加上人口在战争中损失惨重,造成经济崩溃,无法维持庞大的国家政治与军事开支;
2,宦官与文臣内斗,文臣割据,武将拥兵自重,派系斗争剧烈(郑成功与袁崇焕都是大军阀),造成内部极度不统一。表现就是,盟军坐观虎斗不动如山,结果被分割包围逐渐消灭,有点类似解放战争时国军内部的一锅粥;
3,极度轻敌,明军认为农民军无战斗力,这是正确的。但经济破产造成军队指挥调度大乱,给李自成机会几乎一路未受阻拦瞬间打到北京城。本来农民军打下北京毫无可能,但北京城突然闹鼠疫,然后是饥荒,直接城市守备崩溃,给了李自成机会,得以突然逼死崇祯。但这时候,明代的两支精锐都在与满清做斗争。没了后援,吴三桂只得投降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