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陕西西安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一名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馆被挖掘出来。至今,兵马俑已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实际指挥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而自这一奇迹发现不久,它便被认定作秦始皇陵的陪葬,几乎成为一种“公论”。但近些年来,有学者却对这一“公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主人另有他人。
此论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谁呢?建筑学者认为秦始皇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他的先祖秦宣太后。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场论战之中,陈景元凭一个“芈”字断定兵马俑陪葬坑的真正主人是秦宣太后,而袁仲一教授则以兵马俑一号坑出土兵器表面上所刻的“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几个字认定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
陈景元还指出按照现有说法,其次就是马车的问题,人人都知道,嬴政统一了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这个制度,就有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的规则,但是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那些马车,却很很大的不同。
本来都是一模一样的,但这里出土的马车,轨迹的宽度也有所不同,那么建立了集权制度的秦始皇,会允许自己的陪葬品,出现这种差错吗?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
秦宣太后芈氏曾把持秦国朝政41年,被称为“两千年前之慈禧”。芈氏家族,一直是楚国世代的王室显贵。秦楚两国“绊以婚姻,袗以盟”,秦惠文王娶了芈氏。历史上楚苗同裔,楚人的祖先是随武王伐纣的“苗人酋长”,所以楚国也被称为“苗的楚国”。俑坑中绝大多数的武士俑,头顶上都盘着一种“歪髻”:发髻高高盘在头顶左侧或右侧。这与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坐佣和直立俑有明显差异,后者的发髻都盘在头顶正中的脑后部位。这是陈景元认为芈氏很可能是兵马俑主人的重要论据。
在兵马俑1号坑中出土的文物中,有23件带有始皇纪年铭文的铜兵器,分别从秦始皇3年到19年,其中的6件“吕不韦戈”,纪年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如秦始皇三年的“吕不韦戈”,是袁仲一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所有的证据。
吕不韦戈上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敏丞义,工沱”铭文。“三年”指秦始皇三年,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寺工”是秦始皇时期中央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官署机构,“敏”为主造工师人名;“丞”为主造工师助手,“义”为人名;“工”为具体制造的工人,“沱”为人名。由于晚期器物不可能出现在早期墓葬,因此可以证明俑坑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陈景元的观点是,戈是一种可移动文物,“吕不韦戈”在全国很多地方一直都有发现。它可以出土在后人的墓葬中,也可进入遭到后人破坏的前人墓葬中。
袁仲一表示,秦宣太后不可能有“兵马俑”这么大的陪葬坑。女人的陵墓不会有8000兵马俑,而且有女人的葬俑制度,应有侍女俑。在兵马俑坑中,除了与军队有关的东西外,其他能够体现女性特征的随葬品完全看不到。所以,袁仲一坚持认为,兵马俑坑和秦宣太后没有任何关系。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也就是秦始皇陵附近,并未发现还有其他大型墓葬的史料记载,因此秦俑坑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的陪葬坑,另外从它那么大的建设规模来看,也只有秦始皇才有这么大的魄力、财力修建。
陈景元对这样的论点颇不以为然,他说,秦宣太后陵的位置,《西安府志》中对此记载,它说:“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在《临潼县志》中也说:“秦宣太后陵……在新丰县南。”两个史料记载的地理位置都和兵马俑出土地点相近。
陈景元又质疑秦人以黑为贵,而兵俑的衣服却五颜六色。在发掘时,很多俑的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颜料,并且从颜料的位置和颜色判断,他们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在秦始皇生活的年代,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十分盛行。当时周朝崇尚火德,秦始皇灭周后认为是自己的水攻克了周的火,因此把水德作为崇拜对象。而在秦代,五行里水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秦始皇还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既然如此,俑坑中出土的这些衣着五颜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时代就很难解释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后的时代,就会得到合理解释。
而袁仲一却认为,秦代尚黑,只能说明秦人以黑为贵,要求在重大场合中着黑衣,并不是要求全国人民不能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陈景元觉得袁仲一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
兵马俑有什么作用呢?目前,史学界的看法是,兵马俑是秦始皇的殉葬品,代替活人殉葬。因此,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兵马俑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了活人殉葬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活人殉葬制度到了鼎盛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的现象虽然还存在,但规模逐渐减少。后来,秦始皇继承王位,并登基称帝,继续实行秦献公流传下来的做法,不再恢复活人殉葬制度。为了代替活人殉葬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兵马俑。
遗憾的是,尽管秦始皇在生前通过制造兵马俑的方式,来代替活人殉葬,但在他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让后宫未生育的嫔妃宫女约1万多人为秦始皇殉葬,“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外,还有一批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也成为秦始皇的牺牲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既泄,大事闭,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循出者。”据称,被活埋在秦始皇陵墓里的能工巧匠,也有1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