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他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两晋,是中国书法史公认的巅峰期。《平复帖》是章草向今草演变的标杆。《兰亭序》是“隶变”后新书体的典范。中国书法史就是以两晋为分水岭。商代至两晋,是书法本体与书体演变的双向同构期。两晋至清代,是书法本体与书体风格的二律组合期。为此,孙过庭颇有历史意识地在《书谱》中指出:“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陆机出身于钟鸣鼎食的书香门第,祖父陆逊是三国时的一代名将,以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而建功卓著;父亲陆抗亦能文能武,拜奋威大将军、大司马,因勤于职守而死在大司马任上。陆机自幼秉承庭训、青箱家学,精于诗文,工于书法,擅长武术,相貌伟岸。陆机14岁时父亲卒,袭职为牙门将。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率兵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沙场,陆机、陆云被俘后流放安徽寿县。第二年,颇爱才的晋武帝念二陆乃名门之后,系青年才俊,遂释放了二陆,并开恩让他们扶着两位哥哥的灵柩回到松江小昆山。二陆当时分别为年仅18、17岁的青春男儿。他们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简单修复了位于小昆山北山脚下的陆氏故宅,并在小昆山的东北坡上修筑了一个简陋的读书台。
二陆从此远离红尘的喧嚣,耐得寂寞,挥毫驰墨,赋诗作文。十年生聚,十年奋发。诚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瞬。”十年的读书生涯,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升华,笔墨得到了修炼,诗文得到了精进,从而为陆机创作出《文赋》与《平复帖》夯实了基础,奠定了实力。
晋太康十年(289年),二陆应召入当时的皇都洛阳,尽管这是具有悲剧性的抉择,或是具有宿命性的险途。但如果不是这样,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史将改写,被尊为“墨皇”的《平复帖》也将不会出现。从陆机的家族遗传、世家禀赋、人生经历与性格基因来看,他不会选择在松江小昆山读书而白首遁世,他必将在乱世中进行人生的搏弈和仕途的苦旅,让生命迸发出光彩,用热血来书写华章。
陆机所书《平复帖》,是问候顾贺循(字彦先)病情的一份信札,陆与顾是好友,情志相投,交往深切,平时常有诗文唱和。彦先在301年因“赵王伧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而至303年,更大的战乱又起,在平叛大战即将打响之际,领军受命的陆机想到了既是文朋又是战友的彦先,挥毫写下了此封问候邀请的信札。
从更深层的原因上讲:正是陆机的文人禀性和诗友之交,直接催生了《平复帖》的出现,这也就是《平复帖》诞生的创作成因和人文内涵。一边是金戈铁马,血火交融;一边却是挥毫濡墨,笔走龙蛇。《平复帖》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地出现在这样一个非常的年代,非常的时期。
如果说汉代确立了书法的大格局,特别是“隶变”为以后多种书体的演绎及变通作了重要的媒介,那么两晋正是在这个历史平台与开放领域展示了书体的谱系与笔墨的辉煌。
两晋书法是三国的延续,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从书体上界定是属于章草,然而从更严格的范式上解读应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时的典型书体。《平复帖》历史地完成了从魏吴向西晋两大时间和空间的承载和跨越。三国时代的书法以魏吴为突出。魏有书法家钟繇、索靖,东吴作为南派书风,其书家有皇象、陆机。
从魏的钟繇、索靖到吴的皇象、陆机,他们的组合共同构成了魏晋间的书法精英大师群体,其中除了钟以正楷见长外,索、皇、陆均以章草驰骋书坛。陆机的书法贡献和历史意义,就是他章草的笔墨形态已带有相当鲜明的创新特征与变法要素,即与时俱进地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精神,反馈了强烈的书体信息及展示了高迈的魏晋风度。也就是说《平复帖》真正达到了上承章草古法,下开今草新意的终极目标。
从书法本体范畴及书学史意义上看,索靖、皇象的章草,无疑是该书体的经典,是章草高度成熟的范本。索靖、皇象的章草在运笔上有典型的波磔横挑,燕尾捺笔。结构上则是紧密严谨、扁方横展。章法上则是字字基本独立成型,无明显的上呼下应,牵引纵连之势。而《平复帖》的笔墨形态却格古韵新,传承而开拓,完成了革命性的变法和创新性的展示。
《平复帖》的笔法虽然保持了章草中锋特行的篆籀之意,并达到了奇谲古奥的境界,这正凸显了陆机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但其运笔却洒脱跌宕中见劲捷苍涩,信笔纷披而婉约使转,因而观其线条疾涩互用而扭绞交替,笔调生动而摇曳多姿,从而去掉了传统章草波磔横挑和燕尾捺笔。
其结构则朗逸潇洒而疏密自如,变化协律而顾盼自如。特别是颠覆了传统章草平正端庄,字心平稳的结体特点,欹侧对应而斜倾互依,险中求稳而动中见静,从而具有一种动感张力和视觉变幻。
其章法则蓄势内敛而笔意纵横,气韵相连而意畅神合。尤其是将传统章草字字独立、横向收笔,改为了上下呼应,牵连纵引,从而笔断意连、呵成一气,产生了空间贯通性、线条承继性与节奏畅达性。
其墨色则凝重沉郁而枯涩交替,华润雍容而燥妍相映,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循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充分展示了章草向今草转折期的书体信息与笔墨契机。
在陆机之前的钟繇、索靖、皇象等人都是拓本,均无墨迹本传世。《平复帖》作为千古第一文人墨迹之作,在墨法上具有物化范式的“墨皇”价值和质感效果的“祖帖”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书法史上以笔法、结构、章法、墨象等,演绎了:“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平复帖》名扬天下,真正得到书法本体的确认及艺术地位的确立是始于宋代。北宋宣和年间,《平复帖》进入皇家内府,宋徽宗赵佶于宣和二年(1113年)在宫中亲自用泥金题写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并钤盖上“宣和”、“政和”两皇家收藏印,成为庙堂钦定的名人墨迹。在宋代重要的一部书学专著《宣和书谱·卷十四·草书二》一章中,陆机的排名上升为第一,其后才是索靖、郗鉴、王廙、王珣等人,并第一次对陆机的生平、经历及书法作了综合性的评述。
《平复帖》至明代又得到了庙堂重臣、艺界泰斗董其昌的推崇,最终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祖帖”的地位与“墨皇”的尊贵。由宋经元入明后,《平复帖》在万历初年由韩世能、韩逢禧收藏,而韩父子作为明代大收藏家对此帖十分珍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董其昌为《平复帖》题签,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又再次为《平复帖》题跋,此跋至今还留在帖后:“右平原真迹,有徽宗缥字及宣政小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之宝。余所题签在辛卯春,时为庶吉士,韩宗伯方为馆师,故时时得观名迹,品第甲乙,以此为最。惜世无善摹者,予刻《戏鸿堂帖》,不复能收之耳。申辰嘉平月朔,董其昌题。”董其昌不仅从整个书法发展史上评定了《平复帖》的地位,而且在得观古代名迹的基础上,对《平复帖》的艺术价值作了首肯。
至此,终于奠定了《平复帖》为“晋初开山第一祖。”应当承认董其昌是以高瞻的历史眼光,高蹈的文化抉择,不仅最后评定了陆机《平复帖》的“祖帖”尊位,而且弘扬了晋书的美学精神。(节选自王琪森《的笔墨形态与艺术叙事》)
董其昌跋
张伯驹说
末代恭亲王溥伟跋
傅增湘跋
张伯驹(字丛碧)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