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柳树是出芽最早的树种。我的家乡在沈阳乡下,上世纪60年代,柳芽初露的四月份,柳树从严冬的休眠中醒来,便弹去寒霜的抑郁,大口吸纳阳光,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正是我们钟爱喇叭制作的最佳时节,也是我们这群男孩子的拿手好戏。拧喇叭,就是柳树接受春天最初的恩赐。
家里东墙外的大柳树,是我们做喇叭最好材料。为获一根理想的柳树枝,要站在墙头上,或爬到大柳树上,伸手掰断粗细适中的柳枝扔下去,细如竹筷子,粗如小手指头,用刀将两端剁断齐整,一般都用厚重沉实压手的大菜刀剁,这样剁出的效果是两端整齐,不留毛茬。一般剁成长约十多公分,短的只有三五公分。将柳树棍放手中,轻轻用力均匀地左右拧一拧,那树皮便与树棍松动,还要继续拧,使其没有粘连的地方,直到完全脱离后,用牙咬住一端,两手握住柳树皮,缓缓抽出光滑的“小白棍”,手里便留下了柳喇叭。
乡下人叫它“拧喇叭”。喇叭制成了立即可吹,但吹出的效果不好,只能继续加工。将喇叭一端摁扁成“一”字形,用小刀轻轻削下二三毫米树皮,露出鹅黄色的“肌肤”,喇叭就这样做好了。把它含在嘴里吹气,随着一丝青涩的味道流转舌尖,悠扬、高昂、响脆“嘟嘟”的声音立刻响起,在我们看来,那是多么让人骄傲的功夫。柳树下,墙根旁,院子中,一群群孩子喇叭齐鸣,仿佛大家演奏一曲笛子合奏。
当然,喇叭声音的高低,是由柳棍粗细决定,长短也有一定关系。有嘟嘟浑厚像牛吼的,也有尖利像鸡雏叫的。嘴里可吹一支,也可以同时吹上三四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很是好听。
有时是几个伙伴互相比,看谁的声音高,看谁用气憋的时间长。声音高者,挺时间长者便洋洋得意。后发展将喇叭前头部位用剪刀剪个眼,用手一摁一抬,音调出现了变化,多出了一个音,好听极了。放学的路上,喇叭声声,春风阵阵,缠绵的喇叭把乡下的小河吹得悠长,留下了无尽的乐趣。
记得我十岁时,和小伙伴做喇叭,因为着急,左手被菜刀划了一下,立刻淌出了血,险些断指,至今有痕。做喇叭留下的痕迹,成了岁月赠予我的印记。
喇叭要现做现吹,空放一夜,便抽巴了,就无法吹响了。有时为了延长喇叭的寿命,头晚睡觉前便将喇叭放在碗里用凉水泡上。第二天把喇叭取出,把水甩干还可以吹响,但音量、音质不如前一天。
做喇叭,宜在清明到谷雨之间,早了柳枝水脉不足,用手拧不动,这也叫护皮。晚了柳芽生发出来,就不容易拧得完整,极容易裂口,影响喇叭质量。
每到春天,看到泛青的柳树,喇叭声声,承载了童年的我无数次欢乐,多少年过去了,这声音仍没从记忆里消失。
作者简介
李兴柏,满族,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于洪区文联副秘书长。1978年开始在《辽宁文艺》期刊、《沈阳日报》副刊发表文学作品。 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老年报》、《法制文萃报》、《辽宁群众文艺》、《新评论》、《新农村》、《辽宁日报》、《辽宁青年》、《南方周末》、《北方时报》、《辽宁农民报》、《沈阳晚报》等报刊。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东方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视野求广,语言求美。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主编:刘莉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东方散文合作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网,一经采用,全网推出。
微信号:dfsw123456
征文投稿邮箱:buxiangxin6666@163.com
普通投稿邮箱:hebeil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