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中孟子是用什么方式解答梁惠王的疑问的
比喻的方式呀。
梁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它所采用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梁惠王“尽心”的实质,说理形象而有说服力。
问孟子和梁惠王是什么关系
二人没有关系。
孟子游说诸侯,到了当时还算强大的魏国,和魏惠王见面提出仁政主张。但没有听取。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没有一个国君采纳过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上”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上”是指上篇,区别于下篇《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是《孟子》之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之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梁惠王上主要内容
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孟子之一章中心论点
孟子之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开篇提出这个中心论点,然后用方圆三里的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做论据论证是“天时不如地利”;其次再用三个排比句做论据论证是“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正是作者提出要施行仁政的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